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星期

讲好村名背后的故事
——记宁海中学退休教师李恒迁

□本报记者 邹红宇

“1992年的时候,宁海峡山镇与薛岙乡合并成了一个乡镇。那里原来有个码头叫长礁嘴,因此村里人就取‘长礁’的谐音‘强蛟’为乡镇名,寓意蛟龙入海、前途无量。”在视频号“乡土宁海”的“水东讲村名”栏目中,宁海中学退休教师李恒迁用方言讲述着宁海县各乡镇街道名称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花白的头发、浓黑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操着一口流利的宁海方言……从2022年开始,李恒迁的形象随着“水东讲村名”栏目的发布和传播,逐渐被宁海人所熟知。而在传承宁海乡土文化的这条路上,李恒迁已经走过了22年。

寻找散落的乡土记忆

时间回到2002年,当时还在宁海中学教授物理学科的李恒迁收到好友、时任宁海县文物办主任徐培良的邀请,走进乡村,了解宁海古戏台背后的故事。一开始,李恒迁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利用周末时间跟着徐培良在各村转悠,拍摄宁海古戏台的照片。在与古戏台的亲密接触中,李恒迁逐渐对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宁海古戏台结构完美、自成体系,特别是明清以来各时期的戏台均有遗存。那么宁海古戏台是怎么来的呢?古戏台背后的乡土文化是什么?这些问题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李恒迁说。于是,他开始主动去找村里的老人打听、翻阅各种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宁海传统村落概况、古建古迹、宗族、名人、民间故事、传统民俗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收集整理,这让他进一步加深了对宁海乡土文化的了解。

2013年,趁着宁海中学推行新课程改革之际,李恒迁开设了“宁海古村落”选修课,他将自己搜集到的宁海传统村落相关材料汇集成册,编撰成校本教材,面向学生开讲。没想到,课程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让许多教师充满兴趣。

“现在的孩子对宁海本地的古村落缺乏了解。这门课不仅向他们普及知识,同时也传承着传统文化。”李恒迁表示。为了进一步真实地还原古村落的风土人情,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村里一趟趟踩点,一段文字要核实两三遍,一张照片要拍摄四五次。做宁象古城沥水滨的课件时,李恒迁连续几天在清晨4点爬上力洋水库,只为拍到一张沥水滨村落的全景。

在研究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李恒迁和一些热爱乡土文化的学校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逐渐聚集在一起。他们成立了乡土宁海工作室,并于2015年年底注册开通了“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号,以每周3篇以上的频率发布着与宁海乡土文化有关的文章。

用方言讲述乡土文化

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创办“水东讲村名”栏目时,李恒迁表示这个栏目利用短视频工具记录和传播乡土文化,是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一次尝试。“我想借助短视频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李恒迁透露,“水东讲村名”栏目主要聚焦宁海各个村落名字的起源与背后的故事,也涵盖一些村落里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等。

在李恒迁看来,这个栏目的最大特点是用宁海方言来讲宁海故事。“方言在乡土文化的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表示,很多当地的文化用方言讲出来才更有韵味。为了确保每期故事的真实和生动,李恒迁每到一处村庄都会实地考察,详细采访当地能讲方言的老人,请他们用方言出镜讲解,后期再配上字幕。“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把宁海各个村庄的方言记录下来,让更多人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和乡土文化的底蕴。”

“在海外听到亲切的乡音真的非常感动。”“这些故事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游子听乡音如回乡。”……在“水东讲村名”栏目的评论区,经常能看到暖心的留言。这让李恒迁十分感动:“我们的视频逐渐成为链接宁海人与乡土的情感纽带,大家的认可是支持我讲述下去的不竭动力。”

虽然团队里也有其他成员,但他们大多数还有其他本职工作。因此在栏目创办初期,已经退休的李恒迁承担了大部分策划、采访、拍摄和剪辑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视频拍摄和剪辑技能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李恒迁一边在网络上自学,一边向团队里的年轻人请教,顺利度过了磨合适应阶段。截至目前,“水东讲村名”栏目已经发布261期内容,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万次。“接下来,我打算继续讲述村名的故事,捕捉乡土文化中更多珍贵而鲜活的瞬间。”李恒迁说。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