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体来学习,儿童在各种角色中会有怎样的成长?当戏剧与中小学教育相遇,会生发出怎样的精彩?近日,2024杭州·天地戏剧教育研讨会在杭州天地实验小学举办,来自教育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戏剧课堂上、在思想碰撞中,一起探寻更好的学校教育。
戏剧带来教学新样态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跻身艺术课程版图。天地实验小学早在2014年就开始探索戏剧教育。当天,该校师生带来了3场不同主题的课堂展示。
光影戏剧课“宝莲灯”演绎了沉香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劈山救母的故事,这是该校戏剧教师王天阳带领师生探索技术赋能教育戏剧课堂、艺术与数字科技融合的一次实践。纸艺戏剧课“你好,喵星人”由美术教师孙佳烨和吴雪儿设计开发,学生们观察猫的形态、动作,用皮影“故事盒子”的形式展示猫的故事。英语戏剧课“龟兔赛跑”由英语教师项旭阳执教,他带领学生重现经典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看、演,综合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场精彩纷呈的戏剧课让专家学者们看到了戏剧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样态。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李旻原指出,行动、观察、故事是戏剧中3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宝莲灯”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学习,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剧场,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故事中人,形成对角色的认同感;“你好,喵星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通过手工把抽象变成具象,是艺术化的过程;“龟兔赛跑”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入戏,学生在动作中用身体学语言,体现了戏剧具身学习的特点。
华东中小学校教育戏剧联盟创始人张彬在观摩了“宝莲灯”一课后,感受到戏剧教育的场域是高度容错的。“容错体现在学生的动作不一定整齐,该站稳的时候不一定站稳,但教师作为引导者会高度包容这些不完美。”在张彬看来,戏剧教育不追求结果的完美呈现,而是关注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充分经历,它的价值在于自然生成的提问、勇于探寻问题的本质以及经历思考后的再创造。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王莺对此表示赞同:“学科学习更注重目标价值——最终掌握什么,戏剧则强调经历、经验。”“你好,喵星人”课堂上,在创作猫的剪影之前,学生们先演绎了自己观察到的猫的行为。他们全身心投入肢体语言的表达,令王莺印象深刻。她认为,这足以看出戏剧的表现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教师们应该积极探索将学习内容通过戏剧的方式加以呈现。
“宝莲灯”一课上,所有学生情绪饱满地喊出“娘亲”的画面令浙江省特级教师、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原校长卢雁红感到震撼,“学生们沉浸在表演中,语言和情绪状态高度一致,这是难能可贵的”。她认为,中华民族具有谦虚内敛的特质,但是戏剧课堂能激发学生解放天性。
戏剧落地校园的探索之路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陈永华提出,艺术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从课堂表现看,戏剧教育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实践性、综合性”要求是契合的,“我们应当让教育戏剧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撬动课堂变革、重塑学校文化和儿童成长文化的重要力量”。那么,教育戏剧在课堂中应如何落实?怎样的戏剧课才能在学科融合中实现更好的育人价值?
卢雁红认为,作为一种综合学习、沉浸体验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该看到戏剧教育的重要性。课内,戏剧元素可以融入语文、英语、音乐、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让学生多一种学习方式;课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专业戏剧教师来组织社团、开展活动,以专业性提升学生的素养。
同时,她也指出,目前戏剧教育要落地中小学教学的难点有二。一是教材紧缺,不少教师在开展戏剧教育时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这些未必适合我们的学情”。二是师资不足,很多学校没有专职戏剧教师,这成为开展戏剧教育最大的阻碍。
对此,天地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雷英分享了学校10年戏剧教育探索的经验。
首先,做到场域、师资高配置。学校建了剧场、戏剧中心,满足戏剧教育的需要,引进毕业于戏剧专业的专职教师,校长带头鼓励各科教师参与戏剧教育,丰富师资力量。其次,做到内容、生活高融合。戏剧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学校充分将戏剧题材与学科项目相融合,比如在开展蚕文化项目跨学科学习时,就结合学习内容及学习体验,编排了戏剧《蚕房的故事》。最后,技术赋能高交互。学校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搭建起全国第一间智能交互戏剧教室,辅助戏剧学习,引入AI技术,模拟戏剧场景交互。
王雷英还以真实案例指出戏剧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让教师找到走近学生的方式。“在戏剧课上,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即便是演绎一棵树,学生也会去理解、感悟。哪怕是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在戏剧课上,讲话也不再磕绊。”因此,学校要围绕育人的价值和理念,拓展育人的方式和方法,用戏剧来疗育,用戏剧来还原生活,让学生拥有力量感。
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戏剧教学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依托唱游·音乐实施,任务为“模拟表演”, 三至七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音乐及语文、外语实施,任务为“课本剧表演”,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七年级开设戏剧(含戏曲),学习任务围绕“戏剧游戏”展开。八、九年级的学习任务包括“演出舞台剧目”“编演故事脚本”“记录观剧心得”和“策划戏剧化活动”。
当天,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亮也围绕学段目标和学习内容,对新课标中的戏剧教育进行了详细解读。他强调:“课标中从未提过戏剧教育是培养专业演员的,戏剧教育的目标是循序渐进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戏剧在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能直接等于表演,不能将戏剧教育窄化成表演。“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实践、多元化的课程。”沈亮说,学校在进行戏剧教育时,需要遵循“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通过戏剧培养学生沟通表达、情绪识别、情感控制、创造想象、道德责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素养。
在戏剧教育落实的具体方式上,沈亮认为,最好用多元化的题材实现跨学科的戏剧教育,除了语文、英语、音乐等课程,大思政课、心理健康课、道德与法治课等都能成为戏剧教育的舞台。
著名剧作家、中国当代教育戏剧奠基人李婴宁提出了适合当下校园的两种戏剧教育形式。一是参与式剧场。这包括以绘本为主的故事剧场,将辩论融入的论坛剧场,全班参与以学期、学年为单位开展戏剧创作的记录剧场。二是创意剧场。这包括以即兴音乐和即兴表演为主的创意音乐剧场,跨界进入美术馆和博物馆、结合展览内容开展的即兴舞蹈剧场,融合美术、手工制作的创意木偶、皮影剧场,等等。
她同时指出,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戏剧教育应当成为开展跨学科教育的形式之一。为了满足各学科课时和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戏剧教育时需要展开跨学科合作备课。而在制订评价体系和标准时,不能只看表演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在参与戏剧过程中得到的人生成长,从而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