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6月25日 星期

让名师名校长拥有“金手指”

导师孙绵涛教授在海盐县三毛小学指导
导师李春玲教授指导学员
学员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导师马新生教授指导学员

□汀 兰 叶惠玉

海盐,拥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10多年前海盐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创造出中国就地城镇化“海盐样本”,也是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2019年10月,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在此召开。2022年,海盐县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在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中,教师作为重要的人才支撑,其高质量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为培育县域高层次教师群体,海盐县教育局与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面向教育现代化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内生性成长研究项目,以期构建一个教师内生性成长培育模式,打造一个具有教育家特质的县域高质量教师群体。

“2024年5月12日,项目结业典礼在海盐县向阳小学举行。也就在这一天,我在出版社寄来的合同上签字,约定2025年出版自己的专著。这真是有些巧合。”面对询问,海盐县三毛小学校长何月丰这么说。这两年,何月丰参加海盐县面向教育现代化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内生性成长研究项目,并找到了未来研究方向,去年还评上了正高级教师。导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阮建苗、周全,根据何月丰一直以来开展的研究,建议其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这打破了何月丰内心深处关于理论研究的单一认识,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像何月丰这样受惠于研究项目的学员都有类似的感受:历经多年的教育实践,终于找到了研究的方法,找到了串联的金线,感觉自己有了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激发成长内驱力 培育教育家型教师

“本次合作项目课程设置精准、师资配备精细、实施路径精实,成效相当显著。”海盐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章洪日前在海盐县举行的面向教育现代化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内生性成长研究项目结业典礼暨成果展示活动上表示。活动中,海盐县城西小学校长陈建军等学员代表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晖光等导师代表,分享了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淬炼教育思想、开展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和感悟。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与海盐县教育局合作的这个研究项目为期两年。海盐县教育局选拔了30名优秀校长、教师参与,目的是提升各位学员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为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教师奠定基础。

县域教师队伍中专业成长到较高水平的校长、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积累、一定的教育思考,这需要有更高的目标召唤,才能跳出固有经验模型,发生跨越式的成长。为培育县域高层次教师群体,海盐县教育局与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面向教育现代化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内生性成长研究项目,以期构建一个教师内生性成长培育模式,打造一个具有教育家特质的县域高质量教师群体。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家的界定是“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项目组织者将目标任务聚焦于“教育实践思想”,基于校长、教师已有的实践探索,立足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本质性、现实性、前瞻性等重要教育实践问题的理解阐释与行动探索,面向未来与世界,系统总结、提炼与提升,成就其教育实践思想。

两年来,从碎片化实践到科学化系统性理论研究,学员都经受了蜕变之痛。田国华是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的教师,从事了20多年的一线教学,一直在追逐目中有人的课堂教学,但比较碎片化,侧重于“术”的维度,很难突破。何伟强教授等导师帮田国华提炼出“人学课堂”,引领他去做研究综述,学习相关理论和国内知名教育人的理念,要求他能从理论的角度看清自己的实践教学,并建构内部的逻辑关系。“我现在开始往‘道’的层面跃升,研究更加聚焦了,慢慢地从草根向教育家看齐,也很有方向感。”田国华说。去年,田国华获评正高级教师,已经出版个人专著《追逐有“人”的历史课堂》。

“生活原本很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了。”海盐县百步中学校长范兢说,培训让她在自我反思与研究的赛道上跑起来,让自我生长的风吹起来,让她平静似水的内心泛起阵阵的涟漪,吸引着她努力与优秀的人靠近。她尝试着聚焦导师帮着提炼的关键词“体验课堂”“实践课程”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让原本较为头痛的课题有了较大突破,2022年至今已有省级3项、市级2项、县级2项共7项课题,还作了18场讲座。

“项目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改变了我们的成长方式、学习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水平,促使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形成教育智慧,有了对教育家型教师的追求。”很多学员说。确实,项目研究让每位学员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有了更高追求。

以“教育实践思想建构”为任务,

开展三轮进阶式研究

孙亦华来自海盐县滨海小学,一所农村学校。在参加研究项目期间,她出版了《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智慧沟通——有滋有味做班主任》两本专著。《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已经加印6次,累计销售2万多册,很受读者欢迎。“没有参加研究项目,我没有那么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高亚兵等导师的指导下,她确定了研究课题是“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目前正在创作第三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她原本是滨海小学的副校长,报名参加了研究项目后,明确自己喜欢与学生在一起,更喜欢学术生活,于是辞去副校长职务,专心做班主任,在班主任与家庭教育研究上找到了方向。

项目班主任、海盐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彩华看到学员的变化很欣慰。她把这一研究培育模式总结为:以准硕士学位论文为载体,形成任务驱动;以问题解决为需求,链接“实践—专著—导师”三大资源;以思想建构为指向,形成“经验雏形—两轮论证—思想框架”。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系统、深入地探讨某一特定课题,并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要求及其结构规定、规范性标准,正可以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思想建构”的载体。研究项目自学员进入研究开始,就确立了准硕士学位论文的任务,借助论文开展教育实践思想的建构。

准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对于教师而言,存在三大现实问题:一是确立什么课题,二是如何开展实证研究,三是需要建立怎样的体系。教师虽有实践探索,但作为系统性研究的课题定位,需要在更宽阔的视野中作论证与改进,这个视野如何获得?实证研究过程需要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体有哪些研究方法和工具,如何获得,如何开展?基层教师在思想建构中缺乏系统性的逻辑分析,如何发掘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实践的经验碎片存在的内在关联和作用关系?

项目引入浙江外国语学院导师团队,建立导师指导机制。通过导师,推介相关理论著作、前沿研究。根据研究推进,针对性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准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教师选题的分析与改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等,从而链接“实践—专著—导师”三大资源,以教师实践为基础,通过专著阅读、导师点对点指导,拓展研究视野,深入探寻研究目标,共同建立逻辑体系。

“开题论证时,你是最紧张的一个,但结题论证时你很从容。”海盐县于城小学校长钱永明开心地转述导师冯翠典的话,他在紧张与从容中找到了教育治理思想的研究方向。

学员在整个项目中共经历选题、开题、正式研究和结题4个阶段。学员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校长工作或教师教学工作中具有理论提升价值的研究问题作为初步的选题,在导师一对一指导后,完成开题报告撰写工作,并通过开题答辩。随后项目组导师开展集中授课与面对面个性化指导,让学员围绕选题,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教学活动等进行实践研究与理论提升,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准硕士学位论文。最终学员修改论文并通过正式答辩。研究指向明确、课题统一,在推进中不断进阶,让学员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内生成长过程。

以“教育实践思想构建”为驱动的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培育模式,无疑是有益的探索,学员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专业成长的内涵”。

精准设计力争实效,步步为营逐步推进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袁晖光看来,项目要有好的成效离不开合适的设计。为此,项目设计了基于目标导向的任务单、基于深度支持的导师制、基于过程激励的平台设计、基于成果转化的视导设计。

为了将大目标分解成过程性小目标,确立了“6个1”的任务单,包括1次个人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与汇报、1份读书笔记、1篇达到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1份达到课题立项水平的课题申请书、1份完整的课题结题报告、1次平台展现。

项目的推进,关键是学员和导师的互动。为推进导师的深度参与,以及协调庞大的导师团队,建立四大导师制度,包括首席专家孙绵涛负责对项目运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提高项目的研究品质;建立双导师制,为每位学员聘请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聘请高校教育理论专家、省内外学科教学法理论专家作为理论导师,聘请省内外中小学一线名师名校长作为实践导师,采用多对一的专业指导方式,建立导师组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团队,让组织管理、联络服务、学术活动信息资料整理与归档、活动信息的记录等均有专人负责。

项目组还为学员搭建了国际国内会议论坛、学术沙龙、跟岗实践和了解学术期刊等多元化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引入学术与实践名家资源,开展交流探讨,形成过程激励。参加项目学习和研究的校长、教师2年内新增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73篇,出版和参编著作19部,共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36项,并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参加学术交流80多次。

海盐县教育局领导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上系统地介绍了项目推进的经验,这被人们称为“海盐模式”,即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教育局、学校以及学校校长教师紧密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合作路径,共同推进和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校长、教师的内生成长力,提升校长、教师的治理能力。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绵涛认为,这种促校长、教师内生性成长的创新模式值得推广。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