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贵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兴于产业,荣于产教汇聚。面对新时代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出的“产业之问”,职业教育只有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产业、科技引领产业,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标“新”体系,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予强劲的驱动力。
一是人才培养要标“新”。职业教育应以产业为主导,建设元素顺畅流动的育人融合体系,推动人才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匹配发展。
首先,专业新布局与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需要相匹配。按照浙江“八八战略”、三个“一号工程”设置与动态调整专业,联合产业对新技术岗位素养、技能规格、综合素质等开展精准画像,建设“人工智能+职业图谱”。其次,以金专业、金教师、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的“五金”建设推动教学体系与新技术要求相匹配。建立跨行跨界跨区域的教师柔性聘任制度,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及技能大师混编混岗的教学团队。产学研联合打造集教材、视频、试题库、实训手册等为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包”。最后,通过资源更新实现育训载体与新工具相匹配。联合新兴企业建立产教融合体,共享新质生产资料,运用真实生产场景开展新工具育训。
二是科技研究要标“新”。职业教育应以产业成果为导向,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科教融汇体系,助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反哺教学和实训。
首先,联合产业成立多样化立地式的科创平台。创建多元主体跨界协同的创新中心以满足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需要,依托名校院所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以满足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联合企业建设中试实验室来服务新产品试验需要。其次,构建“科技+职业教育”新生态。引导教师到创新主体访学掌握前沿技术,植根于生产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团队化项目化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领跑者和推广者。最后,坚持以制度创新深化科教供给侧改革,将师生的科研成果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及考核评估体系,突出应用成果研发及成果应用效益的激励导向。
三是体制机制要标“新”。职业教育应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产教多元主体之间的壁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首先,打通束缚产教融合的堵点卡点,以产业满意度为标尺深化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产教主体高质量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其次,建立协同共治的合作机制,推动校企要素高水平流动。构建项目运营监测与动态评估机制,建立大数据模型进行同步比对分析并定期路演,以要素的采集率、利用率、交互率等活跃度指标评判合作质量。最后,立足多元化的市场机制,激发产教要素的高效益动能。借鉴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健全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新兴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验室。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