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学校为何以名人名字命名,有什么特别的渊源?
何夏寿: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金近小学的前身是庐江小学,创办于1927年,后几易其名。2000年,为给学校注入新的办学活力,并纪念当地乡贤——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先生,启用现名。
欧自黎:为进一步弘扬求是精神,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奋斗终生的伟大品质,经竺可桢先生后人授权,将滨江区新建的振浦中学(建设名)命名为“杭州竺可桢学校”,并组建杭州竺可桢学校教育集团。用“竺可桢”来命名,是希望学校在建立伊始,就有品牌依托、精神引领、文化传承,为学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基因,以求“建一所新校成一所名校”。
高叶萍: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地处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这是夏衍先生的出生地。学校认为夏衍先生身上蕴含的精神可以作为学校的文化引领。
陈滔:著名光学家蒋筑英是学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最美奋斗者。在征得蒋筑英夫人同意后,2021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杭州市蒋筑英学校”。
龚钧煜:为纪念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的小女儿茅玉麟受原杭州市江干区政府之托对区内各小学进行了专项考察,以科技活动见长的景芳二小被选中。1997年,景芳二小正式更名为“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
夏晓菲:学校创建于1905年。1936年,章太炎先生去世,为纪念他,学校改名为“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太炎先生在16岁时到余杭县城孔庙参加童子试,考试地点启圣祠的旧址就在现在的校园里。太炎先生学术造诣深厚,身上蕴含的文化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单筱奕:贺知章的故里知章村距学校仅2公里,是学校学区范围。学校以知章命名意在传承地方文化,亦契合学校育人目标。
●主持人:学校如何提炼和传承名人思想或者精神,以此培养教育学生,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王慧琴:作为一所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一直实践和弘扬鲁迅的“立人”教育思想,积极践行“立人为本、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在鲁迅“立人”教育文化引领下,学校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让教育归依童心的最佳途径,让追寻童真、尊重童心作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出发点,构建起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完整的“立人”教育实施体系。“独立”,即独立的人格;“独特”,即独特的个性;“独创”,即独创的精神;“独秀”,即独秀的人才。学校培育“尊个性、张精神”的校风,形成“指导协商、适如其分”的教风,倡导“自己思索、自己观察”的学风。学校通过文化立境、文化立矩、文化立课、文化立师、文化立生、文化立校等实施途径,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何夏寿:学校改名后,确立了“真善美新”的育人目标,树立了“童心、童真、童趣”的儿童教育思想,用童话滋养童心,积极实施“童话育人”教育实践。以课程为依托,借助童话具有的认知、审美、教化、想象等多种功能,在环境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师生评价、家校合一、村校共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实践与探索。从童话教学到童话教育,从童话课程到童化文化,学校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办学路子,创立了“童话育人”教育品牌。2011年起,学校还积极助推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中心合作设立面向全国的儿童文学金近奖,并在金近小学成功举办了6届颁奖典礼。
楼叶通:学校名为“杭州市行知小学”,就要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办学。为了解决行知合一的问题,学校不断进行校本化的实践,将“儿童生活力教育”贯穿学校的德育、课程、学习、评价、环境、治理6个改革要素当中,通过这些要素不断地进行育人价值的目标实践。经过3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形成“儿童生活力教育”的育人模型。
高叶萍:“厚土植根,坚韧生长”是夏衍先生坚韧不拔品质的写照。我们以传承弘扬夏衍精神为办学追求,汲取价值内核,实现对夏衍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其化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育人、强师、学校发展上发力。构建“根文化”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理解力、社会参与力、自主行动力和创意生活力”的好少年;以夏衍精神为教师塑魂提神,培育教师的学生立场与扎根教育的情怀。深挖夏衍精神的时代要义,明确育人方式创新的价值定位,科学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
陈滔:蒋筑英是光学家,我们因此提出培养有科学家创新潜质的“追光少年”。创新潜质,即是像科学家那样的创新人才应该有的潜在素质,其培育内核主要为责任心、好奇心和创造力。我们还设计了“校园科学家”这一创新潜质培育模型。“校园科学家”的主体是学生,通过三阶课程的培育、三步流程的评聘、三类问题的解决,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最终学以致用,创造美好生活并造福社会。
欧自黎:学校用竺可桢的教育思想来确立学校价值体系,用竺可桢的办学思想来建设学校的育人场域,用竺可桢的精神资源来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校训是“惟求其是、公忠坚毅”。学校精神是“求是精神”,包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奋斗精神等。学校围绕“惟求其是、公忠坚毅”核心理念,从“求是魂、坚毅心、公忠志、诚勤行”四个方面,建设学校的课程体系。以竺可桢“求是”精神为指引,以“高起点、小而精、发展型”的定位,通过开设打通班级和年级的主题学院、分层走班选课、主题课程开发、双师学分评价等方式,学校致力于培养“宽视野、强素养、会成长”的竺可桢学子。
龚钧煜:学校以“承茅老之德、育创新人才”为办学宗旨,建成茅以升事迹展览馆,引导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立下科教兴国的远大理想。通过让科技亲近儿童、科技融入生活、科技走向实践,形成学校科技特色。学校以桥为媒,开发实施了省精品校本课程“桥梁与工程体验课程”,依托茅以升事迹展览馆建设了工程启蒙学习中心,开展特色的校园桥梁设计制作大赛,进行STEA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探究、像工程师那样设计制作。
夏晓菲:学校依托章太炎先生的核心精神,建设独具一格的育人模式,从办学理念、环境创设、课程建设三方面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学校承太炎先生“立人”的精神内核,进一步确立了校训“崇德、尚志、博学、砺行”,以及校风“成己成人”、 教风“修己达人”和学风“自立立人”。为了让太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我们在学校正门入口处树立太炎先生雕像,将楼宇命名为“太炎楼”,同时建设太炎书院、太炎中草药园、太炎美术馆等,致力于让校园的每一处布局都有太炎意蕴。同时,推进“太炎文化+”的项目化主题学习,开展“太炎先生纪念日”等活动,与章太炎故居、章太炎纪念馆等结成校馆共建单位。
单筱奕:学校以贺知章人物特质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知章故里、诗意校园的办学理念,以及知书知章、做文做人的育人目标,持续探究古诗词教学以及德育特色新路径。组织师生学习校本教材、参观绍兴贺秘监祠、参加贺知章文化研讨会等,邀请古诗词专家指导学校诗教工作。
沈志飞:学校以茅盾名字命名,就是要弘扬先生的精神,践行先生的思想,让学生在茅盾精神引领下“自强不息,心怀天下”。学校打造了基于茅盾文化的校园环境,如茅盾文化长廊展示先生光辉的生平业绩、伟大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思想风范,茅盾书屋陈列一系列茅盾文学作品及近年来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让校园时时处处可以看到茅盾的影子。学校还依托茅盾作品,开发《走进茅盾》校本教材,组织茅盾生平的专题访学,同时举办校园茅盾艺术节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