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从多维整合、联结拓展、改进教学、多元评价等方面,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学习。
——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栏目为例
□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 李佳红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古诗词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对人生阅历不丰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大部分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熟读能背、简单释义的“浅层化”状态,学生没有自主参与和深入思考。因此,笔者将深度学习引入古诗词教学中,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栏目为例,从多维整合、联结拓展、改进教学、多元评价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多维整合,促进深度学习
纵观《古诗词诵读》栏目十首诗词的编排顺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主题的选择、意象的构建、题材的覆盖以及创作手法上存在着巧妙的交织。因此,该栏目尤为适合采用整合教学法,这让学生不仅能领略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更能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精髓,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一)纵向整合,增加课堂的容量
在十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从时间和体裁上进行纵向整合,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探究、触类旁通,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例如,教师可以“暮春”为时间线,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三首词进行统整教学。从三首词的形式、词中的景物、词人的情感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发现三者的异同,从而归纳梳理出词的形式特点、景物的时间特点、词人用不同方式表达相同情感的创作特点,通过整合、探究、发现,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二)横向整合,提升课堂的质量
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栏目教学时,教师可以着眼于诗词的主题、内容和写作手法,横向梳理,重新建构教学内容,让课堂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基于主题的整合
“诗以言志”,从“诗教”的角度来讲,诗词教学要把握诗歌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词主题入手进行分类整合,探寻文本间的联系。以“送别”主题为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切和惦念,而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则是以精巧的比喻寄寓委婉的情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主题诗词作比较探究,让他们对诗词进行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勾连回忆,进行同主题拓展,比较和探究不同作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让基于主题的整合教学变得更加饱满。
2.基于意象的整合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聚焦于对意象的领悟与挖掘。十首古诗词中诸如“雨”“水”“柳”等意象频繁显现。以“雨”意象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探索几首诗词中雨的踪迹,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接下来,再引导他们深入探讨:相同的意象“雨”在不同的诗篇中蕴含的情感是否一致?学生们在发现、辨析、归纳、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入地品读古诗词,领略意象建构之妙。这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3.基于写法的整合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文字的魅力和其运用的精妙。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出发,对诗词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其精髓。
借景抒情是诗词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古诗词诵读》栏目中的诗词也有多处采用这一手法,如《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中的景物寄托着诗人的惜别之情,而《春夜喜雨》中的景物寄托着诗人的欣喜之情。教师可以把这些诗词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统整比较,对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更好的认识。
二、联结拓展,促进深度理解
(一)联结作者
知人论世是解读古诗词的金钥匙。在研读古诗词时,联结作者的人生经历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能更深刻地感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他们试图传达的情感与思考。
比如,《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结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强对作者和诗词的理解,从一首诗走向一位诗人,从文本本身走向情感价值。
(二)联结其他古诗词
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同一作者的诗词进行串联学习,或者将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诗词的韵味。
如教学《春夜喜雨》时,教师可以联结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处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遐想,且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融合多种资源进行学习,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诗词情境,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知识建构能力。
三、改进教学,促进深度体验
(一)创设情境,进行深度体验
古诗词语言凝练,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体验方式,推动古诗词的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1.多样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多种形式、层次的诵读能快速将学生带入诗词情感境界中,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体会诗人的炼字技巧。
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层次的诵读活动,如借助视频等进行教师导读、生生之间赛读、游戏式诵读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诵读技巧,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2.想象联想
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再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说说自己想到的内容。
这样从“景”入手,结合诗句充实想象画面,再立足诗人本身来思考和表达的方式,能够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实现深度的知识内化。
(二)活动加持,进行深度互动
1.问题驱动
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构建。
以《泊船瓜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步骤:首先,通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接着,尝试解读诗歌的情感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波澜;然后,聚焦于“绿”字的精妙,领略作者炼字的匠心独运;再提炼诗中的意象,初探意象与情境的交织;最后,通过研读尾联,共同感受乡愁情绪。这些层次递进的步骤正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2.读写结合
深度学习旨在知识、技能的迁移与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精彩的诗句,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创编,吸取古诗词的精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如《游园不值》一诗描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情感上有遗憾、惊喜等转折。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迁移运用“一波三折”的手法,在情趣中融入理趣,让诗歌的写作特色内化为自己的创意表达,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古诗词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还可以采用仿写诗句、创编诗歌等方法。如教学苏轼的《浣溪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歌曲《观溪》让学生进行创编。
3.活动创设
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旨在通过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开想象,将诗词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真实可感的生活体验。
开展多元化的古诗词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从而深度领略古诗词的精髓。教师可以创新活动形式,比如举办诗词朗诵大赛,设计富有挑战的诗词知识竞赛,通过角色扮演重现诗词情境,将诗词改编成微型故事,组织开展诗词鉴赏研讨会。
四、多元评价,促进深度认知
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古诗词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创造等较高层级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段、学情及学生的层次,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同时要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和有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多样化,可以协同教师、同伴、自我一起参与,形成综合性评价。比如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进行辩论,使他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反思个人的认知过程,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学生的辩论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发展高阶思维,推动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