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5月17日 星期
“实验室”直通“应用场” “含新量”催生“含金量”
浙大变硬核科技为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舒玲玲

将智能听诊器放到胸前,屏幕上便会跳出心电图式的图标,通过智能算法和传感技术,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心率检测分析。整个春茶采摘季,长兴县和平镇10万余名采茶工都接受了一次心脏“智能体检”。

这是长兴县卫生健康局首次引进智能听诊设备。因为携带方便、传输快速、报告准确,这款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发的医疗“黑科技”不仅让“听音辨病”的准确率大幅提升,还能搭载远程诊疗平台,实现诊疗水平同治共享。

日前,记者随“浙江大学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浙大湖州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智能医疗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AI技术让基础医疗设备“聪明”起来。可实现快速凝血的超声导波血液黏度检测仪、能精准定位的肺肿瘤穿刺诊疗手术机器人、用于医美行业的低温等离子体射流仪……一大批智能化医疗设备相继投用,推动医疗健康产业不断迈向全智能诊疗流程。

“未来,在听诊设备全面更新换代和心肺疾病辅助诊断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体量将超过30亿元。”团队负责人底气很足,这归功于浙大湖州研究院“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的科技创新落地转化机制。其中,浙大湖州研究院和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负责科技研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既能推动科创项目加速发展,也能为后续科研提供资金“源头活水”。

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浙大湖州研究院凭的是“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模式带来的强力支撑,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则成立创新成果转化验证中心,以应用为牵引、以产品为导向,走出了“样品—展品—产品—商品”的产业化新路。

“等离子体治疗肿瘤设备”是智慧绿洲创新中心落地的首个创新转化验证项目,已于去年8月在嘉善孵化成立公司。在整个公司初创期,中心为转化验证项目落地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帮助对接投资机构、申请政策支持和推广产品。“这大大降低了创业难度,增强了我们对项目落地的信心。”公司负责人李洪军说。据统计,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现已产出生物医药、绿色建筑材料等领域的产品30余件。

国内首例厘米级细胞培养大黄鱼组织仿真鱼排从“培育”到“长成”仅用了短短17天时间,却能做到与同类自然鱼肉一样味腥、色白、质弹。依靠科技创新,智慧绿洲实验室团队颠覆了传统的餐桌肉品和动物蛋白供给方式。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智慧绿洲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依托浙大绿色发展学科集群,重点布局了6个未来实验室和1个交叉实验室,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浙大积极在省内多地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前沿技术研究,不断强化新质生产力的源头科技供给。在嘉善,“绿洲设计大脑”平台就以百亿级参数的创新设计领域大模型iDesignGPT为核心,开发出10多个垂类行业模型,覆盖数字时尚、数字文旅和智能制造场景等,可支持每天上万个设计方案的生成需求。例如依托“慧眼”“云衣”“效用”等系统,可以一站式发现服装流行趋势、智能设计、智能投放和数据分析,帮助服装设计企业提效2~3倍、降本50%。

在海宁,环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已经涌现出鹃湖科技创新园、电子信息创新园、生命健康创新园等一批创新载体,吸引了一大批浙大系研究中心和专精特新企业在此扎根,仅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域内便累计引进科创项目近200个。其中,校地共建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海宁)国际中心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企业、市场和社会的转化应用。

拿下鹃湖国际科技城“鹃湖梦想·第一桶金”培育计划的一等奖,不仅让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博士后张杰和团队拥有了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他们还能享受免费的创业场地,获得技术、金融、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和助力。于是,他选择把公司“安”在鹃湖国际科技城内,“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发明解决临床骨科痛点难点问题”。他已经准备好和团队内的硕博创新性人才一起大干一场。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