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17日 星期
山区海岛、“浙”里四方,优质均衡“一地不落”
浙江义务教育交出“三个第一”亮眼答卷


□本报通讯员 纪驭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全国共计56个县(市、区)榜上有名。在这份名单里,浙江表现亮眼:有16个县(市、区)通过验收,数量位居通过此次验收的各省市之首;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分布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省份;通过验收的16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山区县,还有1个海岛县,也是独一份。

在这份名单上,浙江共有杭州市上城区和滨江区、宁波市奉化区和北仑区、温州市龙湾区、德清县、平湖市、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磐安县、江山市、龙游县、天台县、松阳县、遂昌县、岱山县等16个县(市、区)。

早在两年前,教育部确定了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县(市、区)入选。浙江有绍兴市柯桥区等4个县(市、区)进入名单。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时会考核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4个方面,有32项具体考核指标。入选县(市、区)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需要‘项项达标’‘校校达标’。”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方红峰介绍,在硬件指标考核中,小学校际差异系数需均不高于0.50,初中均不高于0.45。更难的是,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县(市、区)各所学校相关科目的学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系数需低于0.15。这对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方红峰看来,此次通过验收的16个县(市、区),背后都离不开一地一策的支撑。他把这些县(市、区)分为3类。如杭州市上城区等中心老城区,需要解决人口流入多、大量场地局促的老学校须扩充办学场地的难题;岱山县这样的海岛县,需要根据人口不断迁出减少的现状,调整小规模学校的布局;遂昌县等山区县,则需要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现状下,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条件。每个县(市、区)还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制约因素,一地一策尤为必要。

对此,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深有感触。“上城的义务教育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排在前列,但老城区都存在学校生均面积不足的困境。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拓宽校园边界。”项海刚说,2022年,该区就开始探索外借社会体育场地。通过租赁的方式,他们与不少距离学校步行不超过10分钟的社会体育场地共建共享,确保场地固定时间专门开放给学生使用,学校也会根据这些场地设计相应的课程,便于学生进行常态化学习。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祥迪介绍,2019年当地教育总投入8.71亿元,2023年已达12.71亿元。数字不断增加的背后,“大校额大班额”“师资结构不均衡”“强弱学校不均衡”等难题,通过学校扩容新建、重塑师资结构、强弱校抱团发展等,一一破解。

岱山作为海岛县能够入选,正是一地一策下将劣势转为优势后的“逆袭”。据悉,岱山除了本岛,还有3个离岛。随着人口不断迁移,几个离岛的小学和初中几经撤并,如今每个岛上都只有一两所学校,部分农村或离岛学校已成为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岱山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郭央松说,2018年,该县成为全国最早开始探索“互联网+”教共体的县(市、区),如今探索成效也走在全国前列。岱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共体全覆盖,并且所有学校都配备了高配置的网络教室,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培训、评课等,农村学生也多了许多和城区学生进行同步教学和交流的机会。

实际上,从全面普及到基本均衡发展,再到探索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的义务教育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5年,浙江省内全部县(市、区)就已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2019年,海盐县、宁波市江北区成为全国最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且仅有的两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在目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验收评估认定中,浙江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势头。例如,全国目标是在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给自己定的目标则是2027年全省75%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验收评估认定,到203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目前,浙江通过省级验收评估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已有49个。其中,今年又有25个县(市、区)已报给教育部,作为下一批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对象。”方红峰说,虽然势头不错,但是浙江义务教育也依然有难题待解。例如,浙江还有不少县(市、区)无法达到所有学校相关科目的学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系数低于0.15,甚至差距不小,“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决定未来浙江义务教育向前奔跑的速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