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5月10日 星期

让阅读之花扎根生活的沃土


□杭州市公益中学 鲁星星

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涵盖了文学、艺术、人生、教育等多个方面,青少年学生通过阅读此书,能获得思想启迪、审美理解、文化修养、人生指导等多方面的助益。笔者设计的阅读教学以多样化的情境勾连过去、现在和未来,使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活动一:创设情境,精读文本

师:初三学生小明觉得自己“读书无法”,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不如到社会上锻炼锻炼,但他的妈妈坚决反对,还说他是“不孝子”,这让小明很苦恼。你能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相关内容,分析小明存在的问题,帮他解决烦恼吗?

PPT出示:“针对小明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第×封信《×××》中告诉我们——”

生1:针对小明“担忧考不上理想学校”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中告诉我们: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蔼的空气”为准,而不是只看学校鲜亮的招牌;求学最难得的是良师益友。

师:如此,没有理想的学校,只有适合自己的学校。

生2:针对小明“想早入社会锻炼”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中告诉我们: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社会有许多陷阱,从学校看社会,可能只会看到虚假的一面。因此,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就要做哪一个阶段的事情,中学阶段宜以学习为主。

师:有了书中的方法,相信小明“读书无法”的困难会迎刃而解。

活动二:再造情境,合作交流

师:小明在大家的帮助下,决定留校继续学习。他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写作,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作文补差方案。小明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请大家结合《谈作文》这封信,给小明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1:我们小组对小明的方案作了补充。首先,《谈作文》中列举了托尔斯泰不断修改自己作品的事例,平时老师也鼓励我们不断修改习作。我们建议小明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习作勤加修改。其次,摘抄素材,背诵例文,一定能使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师:好作文确实是改出来的。

生2:《谈作文》中提到,许多大文学家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的,我们小组认为,写作可以从模仿例文开始。

师:在模仿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好建议。希望这些方案也能成为我们打开创作大门的金钥匙。

活动三:拟写格言,赏读语言

师:小明摆脱了目前的烦恼,也获得了写作的方法,但未来的学习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请你参照书中的精彩语句,拟写格言送给即将毕业的小明,给他一些劝慰和鼓励。

生1:我想把“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送给小明。这句话教我们要做一个有决心的人。

生2:我喜欢“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莫要庸人自扰而徒增烦恼,愿与小明共勉。

师:你们通过阅读撷取了生活的智慧,这很了不起。

生3:“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句话很触动我,“热烈的失败”同样值得敬重。

师:很好。诸如此类的格言,书中还有许多,找一找,品一品,能收获知识,更能收获智慧。在拟写格言的基础上,我们能否尝试对格言进行改写。“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改写为“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没有决心的问题”,怎么样?

生4:不好。“不是”“而是”的表达很生硬,原文中两个“有没有”营造出一种亲切感。

师:“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前一句话显得累赘,删掉是否会感觉好一些?

生5:不合适。“你如果问我……我说”,一问一答之间,我们看到一个和颜悦色的作者,他像一位老朋友,在和我们平等地交流。

师:你说得很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语言既亲切自然,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胡乱改写确实会破坏语言的魅力。

活动四:聆听分享,升华阅读

师:上周,我留了一项阅读分享作业:请选择书中的一个话题,可以基于兴趣,可以是情感共鸣之处,也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结合生活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接下来,有请婷婷同学上台分享她的阅读体会,我们掌声欢迎。

(学生阅读分享5分钟)

师:婷婷的分享十分热情而有温度。分享一本书的阅读只是开端,希望我们带着这份对阅读的热情,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之花扎根生活的沃土。

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我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基于生活的仿真情境。学生循着这一思路精读文本,汲取朱光潜先生的生活智慧,把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情境中解决问题。

写作困难是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为使学生的潜在认知和书中的观点进一步建立关联,笔者对第一个情境进行再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并展示成果,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将书中有价值的观点平稳落地,链接生活实际。

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到一类问题的解决;从一篇文章的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与生活的接轨。

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精彩语句,感受文本语言的理性之美;通过拟写和改写格言,感受对坐晤谈的氛围感。在文字的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悟出纯熟语言的风格,即亲切自然、明白晓畅。

最后,运用阅读分享的方法,完成整本书阅读。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