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4月14日下午,乐清市东运河公园望港书苑二楼东边小书房里座无虚席。20多名家长和学生冒着小雨前来,聆听乐清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叶正茂分享阅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的感悟。
这是乐清二中和乐清市图书馆共同开展的“望港荐书”系列阅读活动,今年已举办了4期。“每次都由学校教师作为分享人,以导读的形式面向社会推荐优质书籍。”校长徐瞻松表示。近年来,乐清二中以教师阅读团为核心,通过课程、社团、论坛等形式带动学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阅读,努力在校内外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
教师自发建起乐读馆
“这是很温暖的一本书,提醒我们坚持亲子共读,并且要用爱感染孩子去阅读,让阅读不再是任务。”4月11日晚9:30,没有晚自习的英语教师郑青青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读完了《幸福的种子》一书后,在“二中乐读馆”微信群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2018年年初,为了方便分享阅读体会、交流阅读信息,酷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蔡秀芝和张祥听邀请时任副校长张建春一起,建立了微信群。而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或自发或受邀加入其中。蔡秀芝表示,之前大家都是自由阅读,看完一本书后就在群里分享感受,随着队伍的逐渐壮大,她开始定期组织主题阅读,这支教师阅读队伍也有了专属名称“乐读馆”。
与此同时,高中教师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内容单一等问题逐渐浮现。为此,蔡秀芝会提供主题阅读相应的纸质书和电子书,方便成员各取所需;几名负责群内管理的教师也会积极鼓励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阅读打卡。但仅靠教师的个人力量很难解决全部问题。学校工会了解情况后,积极从学校层面为教师阅读提供支持。比如,每个上交读书笔记的教师都可以自由选择一本想看的书,由学校统一购买后发放,以激发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又比如,在主题阅读中积极推荐教育专业经典、文学艺术经典、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书籍,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阅读。
就这样,随着阅读活动的高效开展,乐读馆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社团。目前,群内成员已超过全校教师人数的一半,线下共读活动举办超过30次,累计收获约40万字的书评。
阅读习惯,从教师向学生传递
叶正茂是3年前加入乐读馆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过去她只阅读与数学相关的书籍。自从当上班主任后,她发现仅有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于是,乐读馆成了叶正茂的“充电站”。她积极参加群内活动,大量阅读《盛年期心理学》《我心里有个小小人》等心理学相关书籍,以期改进教育方法。“我会引导学生区分事实和想法,鼓励学生专注当下、追求内心热爱。”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加上在群内的交流学习,叶正茂感到自己有了疏解学生成长困惑的底气,处理班级事务也更得心应手了。
真实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叶正茂有了公诸同好的心态,开始利用班会课在学生中推广阅读。叶正茂会先公布主题阅读的书名,学生或借阅或购买书籍通读一遍;接着,叶正茂会把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以组为单位领取精读章节的任务;最后,各小组在班会课上进行阅读讨论、展示和分享。
在乐清二中,像叶正茂这样利用班会课开展师生共读的教师还有很多。“每当看完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书,我都会制作一个课件,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介绍这本书,并且和学生一起阅读精彩片段。”政治教师方雪仙说。在班会课上,她和学生共读《了不起的我》,鼓励学生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勇敢尝试,突破人生瓶颈;在《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一书的阅读分享课上,她向学生介绍了该书作者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考试脑科学》后,她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中的高效记忆法……
对于高二学生黄皓来说,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是他的“充电”时间。从小就热爱阅读的他,一进学校就加入了奇疑阅读社。“在社团课上,语文老师朱夏蔚会和我们一起挑选书籍,一起阅读,然后带着我们一起讨论书里的情节,教我们一些阅读技巧。”黄皓透露。此外,学校也会不定期和奇疑阅读社合作开设师生阅读论坛,邀请2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阅读指导。蔡秀芝介绍,每次论坛都会由一名教师作为主讲人分享一本书籍,开展跨学科阅读,并和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目前奇疑阅读社已举办了20多次论坛活动,覆盖1000余名学生。
梦想长廊读书角、乐读吧读书角、王十朋及乡贤文学读书专柜……这些分散在学校教学楼各区域的开放式阅读空间,也成为师生共读的绝佳场所。每到课间,总能看到师生在阅读角随手拿起自己感兴趣的书,放松地坐在椅子上读着。
“老师,您在看什么书呀?”“可以给我们推荐一些类似的书吗?”……高一地理教师兼班主任周泽威告诉记者,每次有学生到他办公室,都会对他书桌上摆着的一排社会科学类书籍感到好奇,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他借书。他说:“有时候,只是让学生注意到老师在看书,就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阅读氛围,从学校向家庭蔓延
“在这本书中能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它让我学会了内省。”“当孩子生气时,我希望自己能静下来做一个倾听者。”“感谢学校老师推荐了这本照见心灵的疗愈之书。”……在今年3月举行的家校共读活动上,对学校推荐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家长们反馈热烈,像这样的留言在阅读打卡小程序上有330多条。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我们想通过家校共读的方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助力学生自我成长。”副校长郑克表示,为鼓励家长参与阅读,学校组建了家校共读微信群,从乐读馆共读书目中精心挑选适合家长阅读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形成推荐书目,定期发布。班主任会在家长群中发布家校共读活动信息,感兴趣的家长均可加入。通过线上交流、阅读打卡反馈、线下主题沙龙等形式,家校共读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目前,该校已吸引近千名家长参与共读。
高一学生田思琪注意到,自从妈妈参加了学校的阅读打卡活动,家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了,“以前爱看网文的父母开始看经典好书了。最近妈妈还专门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绘本,每天在睡前读给妹妹听”。
“在紧张忙碌的高中学习中,创设必要的、合适的阅读平台和活动,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多些书卷气,也能给校园增添一些阅读氛围。”徐瞻松表示,接下来,学校会通过拓展新型阅读学习空间等方式深入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进一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用阅读的力量滋养师生、家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