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我们宿舍楼的小琴多次因作息时间不一致跟室友争吵,寝室气氛紧张。”“我们班的小刚从不和室友交流,说宁可待在外面也不想回寝室。”……在4月19日的沟通会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和学校社区建设科的教师们聚在一起,商讨此前全校寝室学生矛盾的排查情况。心理中心的教师翻看了由各学生宿舍楼楼长和各班心理委员递交上来的线索,熟练地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将它们分门别类地记录收档。
心理中心在2019年完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学生遭遇过寝室矛盾;女生群体比例更高,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因寝室矛盾导致情绪波动。
基于此,2020年,浙江金融职院启动了寝室矛盾一站式化解心理赋能工程,围绕学生寝室这一心理问题高发和频发的重点区域,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社区工作。
想化解矛盾,首先要明确哪里有矛盾。可心理中心只有几位专职教师,信息触角无法延伸到每间寝室。于是,遵循“多方联动,精准发力”的思路,心理中心在学校公寓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班级晴雨表”、寝室长工作日志等搜集信息,同时建立“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赋能中心,关注、留意寝室矛盾的队伍一下子壮大了。
稳定的上报渠道搭建好了,线索很快汇总上来了。这就到了第二关——甄别与分类。心理中心主任毛淑芳介绍,目前的处理方式分成3类。正处在矛盾应激期的,采用寝室圆桌会沟通化解,由公寓辅导员、退役大学生士兵、心理辅导员等组成的寝室指导员团队会走进寝室,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矛盾应激期过后,会邀请学生参加团体辅导训练营,每学期会开设4~6个不同人际沟通类型的训练营,每个训练营进行8~10次的团体训练,均由心理中心教师带领。暂时不能判断的,会请他们到心理中心的“阳光心扉”工作室坐坐,进行一对一定制式的辅导化解,开展进一步的个别沟通辅导。
有了这套分类法后,一些令人头疼的寝室矛盾迎刃而解。大一学生小惠是所在寝室唯一的省外生源,因为成长环境差别比较大且性格内向,她跟室友没什么共同话题,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室友们抱团孤立排挤自己的印象。一次寝室检查时,因卫生问题,她彻底爆发了,跟室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线索上报到心理中心后,心理中心先把他们分批请进了“阳光心扉”工作室,待双方情绪稳定后,又安排他们参与不同主题的训练营。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惠慢慢意识到是自己自卑又有敌意的心态导致了误解,而室友们也察觉到自己不善于换位思考、共情力欠佳,寝室成功破冰。
随着接手案例的增多,毛淑芳和同事们都察觉到一些学生病耻感强烈。如何化“有行”为“无形”,让学生更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呢?2021年,位于学生宿舍区的心理赋能中心落成。
这里不仅仅是心理咨询疗愈的地方,更被定位为学生休闲放松、交友互动的小天地,全天候开放,全体师生都可以进。记者看到,除了谈心室,这里还有运动馆、游戏厅、桌游室、茶艺室、手作室、音乐室、VR活动室、影厅,以及露台茶座等区块。这样的设置暗含着心理中心的小心思,“不愿意直说的学生,我们可以先陪着他打打球、玩玩牌、唱唱歌,来拉近距离。室友间有点小摩擦的,引导着做个需要集体合作的复杂手工,或者打两局组队游戏,就吐真言了。”毛淑芳说,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驻学生社区、下沉一线,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熟悉安心的环境里坦然地接受多种形式的帮助,其辅导效果肯定更好。
数据也证明了她的判断。心理中心对大排查时发现的139个有矛盾的寝室进行了后续回访,发现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的超过七成,另有近三成寝室的矛盾冲突得以较大缓解。同时,心理中心还对此前参与调查的学生做了“人际关系综合诊断”和“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前后测,其中“人际关系满意度”由前测的54.4%上升到63.2%,“生活满意度”由前测的71.6%提高到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