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说起童书阅读,义乌市新丝路教育集团原总校长王鸿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
从教37年,王鸿的教育生涯里留下了脚踏实地深耕童书阅读的一个个脚印:编写的《打开童书学写作》系列曾被列入浙江省2014年秋季文教用书推荐目录;创建“成长阅读”品牌,推动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外阅读课内化、童书读写一体化;主持《走进童书世界:小学生“成长读写”指导体系与学习策略的行动研究》,并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阅读有力量”,在王鸿看来,阅读赋予人的是一种向上的生长力,“当一个孩子学会阅读后,他会自主地去学习、自由地生长”。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实践中,她迈着轻盈的步子,构筑了一个根植于童书的阅读世界,在鼓励学生打开童书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仰望星空的赶路人
故事的开始,或许可以从一本珍藏多年的毕业留言册说起。
“祝你高展鸿鹄之志”“早日成为教坛新秀”……这是当年同窗在毕业留言册里为王鸿写下的美好祝愿。时至今日,王鸿仍会时不时地翻出来看看。尽管这些祝愿都已经一一实现,但王鸿依旧觉得,“这是一种激励”。
对王鸿来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命中注定”的事。学生时代的她属于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凭着优异的成绩,王鸿考入了金华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后的王鸿来到了义乌县实验小学(现为义乌市实验小学)任教。2000年,实验小学与绣湖小学分设,王鸿留在了绣湖小学,一待就是10年。2010年,王鸿被派往前店小学担任校长。4年后,她回到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担任总校长。2019年,她被派往新丝路学校担任校长,一切从头开始。
从一线教师到学校管理者,在人生的转场中,王鸿最喜欢用“咬定青山不放松”来形容自己,“认定一个目标后,我就会很执着”。“她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深沉而执着的情感。”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汪潮的眼中,王鸿是个好学之人,更是执着之人。
对待课堂,王鸿是认真的。为了把语文教学做得更出色,她辗转于各个培训、讲座、赛课、磨课的现场,疯狂地汲取着语文世界的营养。王鸿的课堂总是有着一股“灵气”。很多同仁在听过她的课后总会感叹,“有一种天生的教学机智”。只有王鸿自己知道,帮助她抵达精彩课堂的不仅仅是天资,更是日复一日的刻苦与准备。曾是语文教师的她会每晚花上数个小时备课,“一个老师要上好课,前提就是好好备课,只有这样才会有沉淀”。
王鸿的“拼”也是出了名的。“‘工作狂’3个字放在王鸿身上再贴切不过。”教师王燕仙就曾细心地观察过,“她每天最早一个到校,办公室的灯一定是晚上最迟灭的。”对王鸿来说,成为一名好老师是她的人生必修课。当下,帮助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她最在意的事。她总说:“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017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王鸿一改往日风格,戴上了贝雷帽。接下来的一个月,正值学校青年教师赛课期,王鸿的贝雷帽也陪伴了教师们备赛一个月。起初大家以为校长变时尚了,直到教师朱丽凤偶然发现她头上有一道长长的淡红色的疤痕,大家这才知道她在寒假时做了脑部手术。教师傅春梅回忆当时的情景仍会忍不住地心疼,“她没有和其他人说,还是和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赛课中参赛教师表现优异,有7人获义乌市教坛新秀、2人获金华市教坛新秀、1人获浙江省级教坛新秀。
“成长阅读”的追梦人
在义乌市前店小学,每个教室里都有图书角,图书馆不仅藏书量大而且随时为学生开放,学生们想要读上一本好书,再方便不过了。然而,在语文教师朱兰庆的记忆中,学校早期时“连个像样的书架也没有”,这一切的变化还得从王鸿的到来说起。
2010年,王鸿被派往前店小学担任校长,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能真实掌握当地学生的阅读能力,王鸿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每天的阅读时间有多久?喜欢的阅读书目是什么?家里有没有课外书?……然而,调查的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学生不仅读写能力弱,阅读意识更是淡薄,“有的家长认为阅读就是多做几篇阅读理解”。
求变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首先要有书。学校资金紧张,没钱买书怎么办?王鸿单枪匹马地跑企业拉赞助,3年里一共为学校增添了7万余元的儿童书籍,同时也自掏腰包捐赠了2000余元的图书。
有了书,还得有阅读环境。于是,学校建起了开放式图书馆,王鸿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要借一次书,“让书在全校流动起来”。除此之外,王鸿在学校建立了班级书架,推行“师生共读一本书”“班级读书会”等活动。王鸿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换来了校园里的书香阵阵。
只是阅读,还不够。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还需要让他们学会表达。“可是对于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大部分老师也很迷茫。”朱兰庆坦言。
“既然不会教,那就把老师们教会。”每周王鸿带着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师培训。也就是从那时起,朱兰庆对于语文教师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上好一节课”,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丰富人生厚度”。
“她的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如何发挥发挥经典童书的最大价值,并把这种影响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每个老师的心中。”汪潮曾这样评价王鸿。然而,梦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早在2002年王鸿就有意识地带领团队着手研究童书阅读,“一方面是受到了王林博士讲座的启发,另一方面是2001年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我就觉得是时候去实践了”。王鸿主动申请了一年级语文教师的岗位,从陪伴自己的孩子阅读开始,推行她的成长阅读理念。这是王鸿向着“成长阅读”迈出的第一步。
时至今日,王鸿的儿童阅读系列研究已历时20余年,最终开发成为“成长阅读”课程,形成了“成长阅读”品牌,在帮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的同时,更指向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学习力和成长力。
更多的“触角”
走进王鸿的办公室,最先入目的是满墙的书籍,其中以童书居多。书桌上,一本《神奇的校车》儿童绘本格外显眼。“我最近在研究如何让童书阅读和科学教育产生链接。”王鸿大方地介绍道。
为什么选择童书?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王鸿不禁感慨:“因为童书太好了。童书中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比起刻板的说教,它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王鸿的构想中,语文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而应有着更广阔的定义,“它应该给学生带来丰厚的文学底子、丰沛的精神世界,以及高尚的人格涵养”。“成长阅读”则是她实现语文教育理想路上的一块试金石。
对于“成长阅读”的起点,王鸿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学生能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于是,她从设计“阅读成长记录袋”入手,鼓励大家多读童书。量提上去了,质也得有保障。于是,王鸿通过创建“儿童阅读班级读书会”等形式,教授阅读技巧和方法,带着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随着课程的推进,王鸿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平时“输入很多,但输出很少”,“我要搭一座桥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2014年起,王鸿将目光聚焦在“以书育人”上,开发了“打开童书”系列课程,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让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连接,与课外联结。从让学生喜欢阅读到学会阅读,从提升写作力到关注“育心力”,一路上,王鸿迈着细碎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在新丝路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课本剧表演”。王鸿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因为她深信,童书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多看书,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触角”,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每当看着学生站在台上自信满满的样子时,看着他们为了演出分工又合作时,看着他们为了更好完成任务而满脸认真时,王鸿都特别欣慰。因为她知道,“学生们会在这些活动里一点点长大,直到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