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一名自称教师的博主发布视频,建议学校设置“独立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以减轻任课教师负担,便于专注教学。这一建议引起不少人共鸣。App答题、网络投票、反诈宣传、隔三岔五竞赛、“花样百出”考评……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问题,近年来屡屡上热搜。事实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为教师减负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教师的诉求要引起重视
□李 平
近年来,教师减负成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焦点和难点,而减少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是一线教师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
有专家指出,教师工作负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纵向上,是教育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类专项工作;横向上,则是源于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在实施社会动员的过程中为了开展工作把教师也纳入其中。
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家长的期待、社会的种种评价等,教师被裹挟到各种“内卷”之中。而那些形式化、多而滥的迎检活动,千头万绪、烦琐复杂的行政报表和文件,大多与教育教学无关但又不敢不做的、硬性摊派的“指尖上的任务”等,不断蚕食着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大大消减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那些与教学无关的负担本不该侵扰宁静的校园,干扰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背负“不能承受之重”的无奈及苦衷,真的不是矫情,更不是无病呻吟。对此,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持续发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对教师减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前有调研显示,此项工作中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只在“口头上”和“文件中”重视,或者只将教师减负当作阶段性工作,常态化推进意识不强。
关注诉求、回应关切,教师方能增加幸福感。为教师减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高度重视,多方协同推进。不仅要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各方还应给予教师更多关怀,通过政策设计、评价导向、激励机制等,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增强自我发展内驱力。群体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负担也存在差异。学校要合理调适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均衡教师工作量,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进一步减少繁文缛节,为教师提供具有稳定性、支持性的育人环境。
“专注于教学”不该成奢望
□郑建钢
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较长,平均达到54.5小时。教师虽然很忙,但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占总工作时间还不到四分之一,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直接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事实上,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社会各界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做法。202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国家层面三番五次发布各类减轻教师负担的文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为教师松绑、排除外来干扰,让教师心系教育,只管抓好教书育人,别一天到晚疲于应付与教育无关的人和事。
然而,教师“负重前行”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平时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天天打杂,抽空上课”成为教师自嘲之语。
减少折腾,为教师减负,让教师“专注于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奢望。首先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厘清什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什么是教师的额外负担,据此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严格规范各类检查评估,减少与教学无关的考评,精简事无巨细的报表填写,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的总量和时长。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筑起排除外部干扰的“防火墙”,杜绝重留痕轻实质的形式主义,赋予教师对一切额外“打杂事务”说“不”的权利,从而把课堂交还给教师和学生,真正把为教师减负落到实处。
减负,要拿出实招硬招
□付 彪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主要指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过多,挤压了教师备课、辅导及休息的时间。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出台了不少为教师减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专注教学并非易事。在一些地方,教师依然深陷“旧负担”未卸“新负担”又来的困局。
2023年,有媒体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联合发起的一项调研显示: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综合督导、评估验收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92.1%的教师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强制关注公众号、摊派安装App、转发点赞拉票等“指尖上的任务”成为“增负”新趋势。
教师负担过重,不仅事关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关系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代表委员们也开出了专门“药方”。比如,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教师权责;构建科学合理的减负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内容;改革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好建议,值得采纳。
笔者认为,为教师减负,还要拿出实招硬招。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将教师减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政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部门协同机制、非教学任务准入制度等,尤其要强化执行联动,持续开展非教学任务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减负工作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刮过之后“涛声依旧”,给学校和教师提供拒绝非教学类任务的底气。
同时,让教育督导“长牙齿”。坚持依法治教,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对照教师减负清单,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督查问效。畅通公众意见反映渠道,鼓励公众对违规进校园情况进行举报,对查实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支持教师减负工作。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方能让教师减负真正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