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刚开始有点像无头苍蝇,找不准教学的重难点。”日前,记者走进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采访,科学教师崔乐怡对初上讲台时的忙乱仍然记忆犹新。好在有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案,她逐渐理清了头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起点,我都清晰掌握,可以有侧重地做好备课和作业布置”。
“教育教学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校长王盛之告诉记者,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确立为全国信息化教学基地校,去年成为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单位、杭州市首批数字教育标杆学校。如今,借助数字化改革的东风,从构建“六核智课”平台到数字孪生全息校园的初步诞生,学校为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治理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数字化让教学更“智慧”
七年级科学课上,崔乐怡轻轻滑动手指,数字化智能平台显示出一道选择题全班学生的正确率、差错率,以及没有给出答案人数的统计。依靠这些数据,崔乐怡开始了针对性讲解。
这些数据的上传和整理离不开学生手中的一支笔,即学校开发的“智慧写笔”应用。这支笔看起来与普通笔并无差别,但当学生在纸面上书写时,数字赋能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完成纸质练习和试卷的正确率、答题时长、关联知识点等数据被无感采集和分析,教师在后台能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解题思维过程等动态学情数据。
依靠这支神奇的笔,王盛之还带领相关教师、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出“六核智课”平台。平台围绕“学情调查、目标问题、交流展示、学能监测、反思评价、拓展提高”6个核心因素,智能赋能个性化教育。
经过数年的应用,学生们已经对智课平台驾轻就熟了。课前收集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课中实时互动共享,生成个性化错题云;课后接收平台推送的个性化作业,开展精准复习。受益于该平台,王盛之带领学校管理团队借助信息手段,融合小组合作、体验式、项目化等学习方式,支撑起学校的“智慧课堂”,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改良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为了鼓励教师们跟上数字化步伐,学校开展了智能“紫藤三梯两群落”研训,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师,设计个性化考核方案,重点考核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技术过关的教师将得到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数字化培训时,学校都会提醒教师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放弃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用不用、如何用都应从课堂教学需要出发。
“‘智慧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变被动培训为主动求知、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主动接触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学校科学教师施海丰深有体会,凭借稳步提升的教学能力,他在2021年入选杭州市教坛新秀。
打造“数智教育”的校园模型
有了数字化“智慧课堂”,王盛之仍不满足,他想要数字与学生发生更多的链接,让更多学生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奔向未来。
对此,近年来学校全面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推进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包括在全校范围升级改造网络等,实现集团学校校本数据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全方位解析,从而显著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为了让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时获取资源,学校又搭建起AI课堂分析系统,配备了高性能的分析服务器,能够满足20余个班级同时开课。课程结束后,仅需短短8分钟,即可生成详尽的报告供教师参考,数字化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同时,学校还设计了“课堂学习、学习选择、行为养成、班级生活、成长规划”五大路径共15项操作载体,统筹搭建教学、德育、评价、管理等领域的“数智赋能中心”,为学生打造数字化全场景的支持体系。
“‘数智赋能中心’与教务处的学生管理、学籍卡管理、选课系统、任课排课、实验室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相融通,相对以往的纸质管理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时间成本。”杭州市教坛新秀、学校“数智赋能中心”相关负责人周娇蓉介绍,“如今学校已经全面实现‘刷脸’出入校园,学生每天的出入校信息都会实时汇总到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班级、个人信息则会同步到班主任、家长的终端,实现教、学、评、管一致性。”
目前,该校已搭建了校园三维数字模型。周娇蓉表示,团队正在努力让数据动起来、维度丰富起来,“未来将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双向实时交互,家长能通过终端看见孩子在全息校园中的生活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