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乌篷船是绍兴酒运到码头的重要工具。”“纤道和避塘供船只躲避风浪。”……说起绍兴黄酒的历史,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绍兴镜湖小学学生袁子龙侃侃而谈。今年寒假,学校和绍兴黄酒小镇合作推出劳动研学课程。通过这一课程,袁子龙和同学一起深入地了解了绍兴黄酒与大运河的深厚渊源。
近年来,绍兴镜湖小学积极探索与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努力推动劳动教育走实走深,打造沉浸式的劳动研学新样态。
向研学基地要资源
4年前,赵建英调至该校任副校长。她敏锐地意识到,要在场地和设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联动校外的优质资源。于是,她主动联系当地企业和高校,尝试在学校开设“小小建筑家”劳动课。从学习建筑知识、走进建筑企业参观、搭建房屋模型,到在校园里真正建起一座木屋,学生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成就感。
“小小建筑家”课程的成功让学校尝到了甜头。为了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从去年年初开始计划围绕越地文化,联合更多校外资源,开发系列劳动教育课程。这时,绍兴黄酒小镇研学项目负责人胡雪薇主动联系学校。原来,此时的黄酒小镇研学基地也正在开发劳动研学课程,但由于缺乏教育专业知识的指导,他们设计的研学课程实操性不强,无法切中学生的兴趣点,想要寻求学校的帮助。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以黄酒为主题,成立研学项目联络组,共同开发传统工艺与手工制作劳动研学课程。
2023年4月12日,经过两三个月的交流、打磨、试课,校基合作开发的第一个劳动研学课程——“研千年黄酒,存状元鸿志”正式开课。当天,在越城区教育局的推动下,学校和黄酒小镇研学基地也正式建立起联动合作关系,成为研学共建单位。
参与过这项课程的学生李晟睿清楚地记得,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自己前后一共参加了6项实践活动。在“解密绍酒四兄弟”活动中,他亲手做了酒精度测试实验,解密“元红”“加饭”“善酿”“香雪”这4种绍兴黄酒的分类依据;在“酒器中的绍酒魂”活动中,他通过“识酒器”感受古人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通过“说酒话”来体验绍兴的民风民俗;在“小镇封存状元梦”活动中,他聆听酿酒师傅讲解八步酿酒法,亲手封存了一坛带着自制梦想卡的“状元红”……“原来绍兴黄酒中蕴含着这么多知识,我为家乡文化感到自豪。”李晟睿说。
做深做实劳动研学
“研千年黄酒,存状元鸿志”劳动研学课程结束之后,李晟睿的爸爸收到儿子亲手制作的健康饮酒提示卡。他欣慰地说:“这样的劳动研学课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很有意义。”
学生喜欢,家长支持,学校相继牵手不同的劳动研学基地,开发了多项课程:与“平水相逢”生态园劳动基地合作研发“陆游诗宴”课程,让学生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地点——平水,探究陆游诗词中的美食文化,认识并采摘诗词中的蔬菜,以诗词为灵感烹饪美食;与柯桥区齐贤街道村史馆合作开发“探乡村振兴之道”课程,让学生访名士贤人、做石艺、体验“直播带货”……
这些劳动研学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们的反复试课。“为了让劳动研学做实做深,每门课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都会试课3次以上,每次试课都会改进一些细节。”五年级教师王萍说。她负责“小镇封存状元梦”一课,在一次试课中,她发现封坛的泥和水配比不太对,泥和得太稀了影响封坛效果,便找到基地教师商量如何控制好水量。在她看来,一堂劳动研学课的成功离不开研学基地工作人员的配合。
“和学校一同开发的两项劳动研学课程好评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基地的知名度,是一项双赢的选择。”胡雪薇表示,仅春节期间,黄酒小镇研学基地的封坛课程就有超过4000人体验,参加小队活动的人数超过2000人。
我们的劳动课“秘籍”
Q:记者
A: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绍兴镜湖小学副校长
赵建英
Q:劳动研学基地这么多,学校要怎么挑选合作对象呢?
A: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比如我校将主题确定为“劳动+越地文化”,那么定位为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的研学基地就不在我们考量的范围内了。主题符合的劳动基地有很多,基地的资质、设施设备、安全措施等也都是挑选时需要考虑的。在符合标准的基地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我们倾向于选择配合意愿更强、文化底蕴更深的展开合作。
Q:有了合作基地后,怎样开发有效的课程?
A: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学校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搭建课程的整体框架,设置驱动型问题,再同劳动研学基地等合作方根据现有资源设计具体方案。任何课程都是需要打磨完善的,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试课”。这个过程需要发挥基地的劳动实操的技术和经验,不论是授课场地还是授课道具,都可以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进一步优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