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外国语学校 屠美玲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部经典的国学入门读物,旨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按照朱自清的说法,“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此书于2023年春季正式入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取代《傅雷家书》,成为初中生必读的12本书之一。
叶圣陶先生称其是一本“切实而浅显的白话文导言”,他在《读〈经典常谈〉》一文中强调,学生不是专家,其读法不应该跟专家一样,分量不用多,见识一番足矣。
在《经典常谈》诞生的20世纪初,学生旧学功底不浅,尚需要像朱自清这样的语文教育家写文章助读;那么,对于今天不把古典作品当主食、见到教材中的文言文短篇都犯怵的学生更是需要“舟楫”,能够借此引渡到经典的海里去见识一番。
《经典常谈》就是这样的“舟楫”,笔者总结实践经验,认为可在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开展阅读指导。
一、辨析文化知识,发展思考能力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中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第二条,正好延续和丰富了朱自清的思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但“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沙里淘金、去芜存菁。
如学习《三礼》篇,就需要同时了解礼教的精华和糟粕:为什么鲁迅先生认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中有哪些违背人性的教条?而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是如何“礼以治国,礼以立人”的?引导学生从文明发展和现代法治的角度去思考,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区分、批判和扬弃。
知识有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之分,静态知识如书籍名、作者名等知识点,学习时只需记忆;而动态知识能在实践中自然转化,如掌握了《诗经》的民间性和音乐性,学生就会理解“重章叠唱”的诗歌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提取经典的动态知识,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发展阅读思考力。
二、站上审美高位,培养鉴赏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初中80篇。因此,一个八年级学生有200余篇古诗文的积累不成问题。
这些古诗文篇目与《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和《文第十三》所述有很多重合,因此学生的接纳度比较高。
朱自清选择重要的文学现象和重要的作家作品,以点线结合的方式书写中国古代诗文史,让学生读起来能与教材互证,有亲切感,而其强大的文字驾驭力、史料爬梳力对学生宏观梳理和微观探究都大有裨益。
学生背诵的大量古诗文,在日常表达中缺乏使用机会,使得古诗文学习容易变得碎片化。而学习《经典常谈》,形成结构化认知,建构诗歌史观,培养系统思维,这就使得优秀的古典文化能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朱自清参考历代文论,对流派、作家、作品的评价甚为精当,往往一言便切中要害。
如朱自清评价柳宗元的文章“深幽精洁,最工游记”“创造了景物描写的新语”,学生结合课文《小石潭记》,拓展至《永州八记》,捕捉“新语”——或调换语序,或遣用动态词,或营造意境,突破了借景抒情的惯用技法。
利用《经典常谈》提炼核心句段,有助于学生打通感性审美和理性鉴赏的路径,逐步向大师级的审美高度迈进。
三、航入经典之海,提升拓展能力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朱自清曾提出“尝鼎一脔”的观点,即对各家各派进行鸟瞰式浏览,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一部分深入研究便已足够。《经典常谈》就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导览工具,教材中所提示的选择性阅读策略与该书高度契合。
《经典常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铺垫、方法指引及阅读方向的把握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边读边悟、学以致用。
例如《战国策》一章中讲述战国的形成背景、策士的兴起原因等,而策士的进言艺术、博闻强记和聪明睿智也是值得学习的,但朱自清也提醒学生注意策士所言的动机和局限性。
此外,《经典常谈》还提到《战国策》的篇章来源、编订者的见解及后人的评价等,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支架。
对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精读《说文解字》的相关章节,并尝试将汉字造字知识应用于语文学习的读字、解字、写字和实践中;如想加强中国古代史学方面的修养,不妨通读《尚书》《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的相关章节……
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初中生来说,大多会在目的和兴趣之间寻求平衡,基于任务需求,可能会选择《诗经》《孟子》和《史记》的相关章节,拓展课内阅读,打通课堂内外,实现内外互补,既应对考试又提升素养。
《诗经》可选读10余首,《孟子》可选读阐述人格修养的章节,《史记》则可选择学生熟悉的人物传记……让学生从教材文本的“一”走向整本书的“多”,实现阅读资源的整合和经典阅读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