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许天怡
“鱼拓是一项在真鱼身上捶印其形象的技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而且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稀有鱼种,还有留存鱼貌的传世意义……”在象山县石浦镇第一幼教集团中心园多功能厅内,被一群幼儿围绕的象山鱼拓非遗传承人卢圣贵,正详细讲解象山鱼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并一步步演示鱼拓的制作步骤:把鱼擦干、固定、涂色、拓印……
面对一条真实的多宝鱼,这些渔民的后代显得格外淡定。虽然是第一次学习鱼拓,但幼儿们按照步骤全神贯注地操作,短短十来分钟,一条条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的多宝鱼“跃”然纸上。“我的是七彩鱼!”“我的是粉色公主鱼!”揭开宣纸,幼儿们纷纷发出充满成就感的惊呼。
石浦镇以港扬名,以渔兴盛。走进幼儿园,处处都是渔文化的印记:蓝白色系的“海洋味”建筑,充满渔港元素的环境,草地上有一艘真实的渔船……第一幼教集团总园长张银雪说:“与海洋相关的文化资源有许多,我们结合石浦的海港区位特色,将生活中的非遗文化资源和渔区资源进行融合,转化为适合我园幼儿的游戏活动。”
据了解,象山县进入宁波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5种和鱼息息相关:鱼骨造型艺术、石浦鱼灯、鱼灯舞、鱼类故事和象山鱼拓。如今,幼儿们在幼儿园就可以体验这些非遗项目。
作为象山县非遗传承基地,除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园传授技艺,该园在非遗文化浸润方面更是下足功夫:在一楼大厅专门开辟出一个充满非遗文化元素的场馆,集合鱼灯馆、鱼拓馆、贝壳馆、鱼骨馆、沙画馆等子场馆。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对艺术品进行探索,让幼儿在体验式游戏中获得本土文化相关的经验,并尝试通过作品的互动性评价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
走进场馆,幼儿们有的在制作鱼灯,有的在体验渔网编织,有的在制作贝壳贴画……同时,场馆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去体验项目,跨班合作交流。“他们用锡纸包住骨架做好鱼灯造型,再由我们来上色”,在制作鱼灯的区域,幼儿们自主分工协作,井然有序。
“‘孩子如鱼,教育似水’是我们的办园理念,我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像鱼儿在海洋中一样自由遨游,不断汲取养分。”张银雪认为,幼儿在体验非遗文化活动中能逐渐获得善于欣赏、乐于创造的经验,不仅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审美能力和专注力方面获得发展,还能激发创造性,给予幼儿更多大胆表达的机会。下一步,该园将继续深入发掘本土渔区资源,全方位向外链接,目标是打造一所高品位的现代化渔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