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3月22日 星期

聚焦县域产业发展,打造人才培养新生态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朱晓明

浙江“新春第一会”的召开具有风向标意义,其中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为中职教育传递了鲜明的发展信号,职业教育人为之振奋。职业教育由于技术技能导向的固有特质,不仅是直接孵化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路径,更与产业有着天然链接,最能实现“教育促产”,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一、瞄准产业转型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对接产业办专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职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产业变革战略,如何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县域中职学校面临的新挑战。须瞄准产业转型方向,坚持为产业培养人才的理念,立足全产业链,结合学校自身专业基础,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有效对接,为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就围绕皮革产业链,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整合原有服装设计、皮革工艺、平面设计、市场营销、物流5个专业,新增影视影像、电子商务、直播电商、跨境电商4个专业(专业方向),构建了对接全产业链的皮革专业群。

还要围绕产业人才实施综合改革。县域产业是县域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土壤。中职学校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势必要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同频共振。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以产业人才需求为牵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产业技能为本位的“一专多能”课程体系,汇聚校企资源,推动数智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岗位综合实践项目,实施开展“岗课赛证”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深入推进面向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探索对接皮革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方式上,海宁职高积极组建皮革教学部,进行大类招生,实施复合型人才的“链式培养”模式。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教融合新机制。职业教育强产业关联性的特点,能够促进村镇的特色产业发展。县域中职学校要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海宁职高围绕家纺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在园区建立产业学院,政行企校协同参与,汇聚优质资源与产教融合,形成了“统筹协调、一体实施、责任明晰、内外联动”的管理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产教融合协同功能。

要开展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县域本身吸附能力弱,产业劳动力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对县域产业来说,培养本土化人才,就是增加自身产业能量的聚集力,能有效解决“有产业缺人才、有人才难留住”两大问题。针对本地许村镇家纺产业的人才需求,海宁职高创新开展了“属地招生+定点培养”本土招生培养策略,面向产业集中地所辖初中进行属地招生,着力打造有技术、留得住的本土化人才队伍,形成了“生在县域、学在县域、服务县域”的良好供给生态。

要以产业学院驱动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主要载体,是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要发挥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依托政府建立的产业学院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统筹安排学生定期进入产业学院实习实训,进驻岗位,承接业务,工学融通,以项目推动技术进阶,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

三、实施进阶一体培养,打造高素养产业人才队伍

要为学生拓宽进阶成长的通道。产业发展需要更高层级人才的支撑,这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中职教育“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转变和学生更高层次学历的诉求对中职学校办学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要多途径、多类型拓宽学生升学通道,重点紧扣高技能人才需求大的县域产业,与高职院校联动推进多种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多类型拓宽学生升学通道,多途径加快实现高规格人才培养。

要推进区域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着眼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化、创新型的需求,围绕共同产业,按照一体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联动探索区域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赋能县域产业高移转型。海宁职高对接县域家纺产业,尝试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1+1”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满足学历层次进阶、技术技能匹配产业等需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