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叔同小学 冯跃忠
偶然看到一则寓言:一个人拾到一只小鸟,精心呵护后想要教鸟儿飞,结果怎么教都不行。后来,他决定去野外放生。谁知,在放手的刹那,鸟儿就展翅高飞了。
故事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读之思之令我感慨不已。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才算是真正有效的“教”?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掘出学生的内驱力?
个体成长有其自然规律,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紧密相关。因此,如果我们遵循生命的一般发展规律,就会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反之,将会徒劳无益。
我们常常能看到,教师为了学生一个知识点没掌握而大发雷霆,其实,这只不过有可能是两个因素没有很好地同步。智力因素往往优先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如自律能力)还没来得及跟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过分的情感渗透成了一种干扰。阿德勒说过,学生的感受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解读能力很弱。教师一味地发火,其实是自己心智不够健全的表现。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面前,你的张牙舞爪、暴跳如雷,只能让他们感到害怕。
虽然学生表面木讷,但伤害早已发生。语言和情绪的暴力让学生压力陡增,皮质醇增厚,影响智力水平发展。一直处在高浓度皮质醇状态下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而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狂风暴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讨厌教师,进而丧失对未来的憧憬。
教鸟儿飞翔是一个笑话,因为鸟儿骨子里就带有飞翔的基因。
同样,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学生高高兴兴来学校,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是不需要任何人去刻意引导的。有时候,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未尝不可。
然而,不想放手、放不开手是当前教师的通病,特别是经常性的个别辅导,貌似是对学生负责,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否定和剥夺。学习这件事属于学生个人,依赖于个人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自然发展,却在教师一次次的悉心辅导中被打击、压抑,甚至泯灭。
最后,尽管师生心力交瘁,但学生学会的是亦步亦趋、鹦鹉学舌,而不是自我学习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始终不可能真正学会学习,不再有探索未知的欲望。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尽心尽责”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把学生和自己都搞得疲惫不堪,作文依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拦路虎。
我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让生活成为一道风景,或者说是“点亮生活”。点亮不是弄虚作假,不是寻找噱头,而是用心去感受、去记录。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第一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
为此,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微信、微博,很多人并不会写文章,但他们仍然有写的意愿。因此,作文首先要激发学生“想写”,才能变得“能写”,最好慢慢“写好”。
我给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微记本,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来记录自己感到新鲜的东西。然后每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开火车式地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猜测、追问、点评,在小组“朋友圈”围观、点赞、积分……
一个阶段下来,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了,作文的素材也变得鲜亮起来了。因为,他们有了捕捉生活亮点的敏感度。
牛顿被苹果砸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其灵感产生的时间可能不超过1秒,而精彩的生活片段可能不超过1分钟。所以,要趁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观察最仔细、记忆最清楚、感情最浓烈的“现在时”,写下微记,将好素材及时捕捉,为今后写下好文章打下基础。
学生有了写的欲望,再跟他们讲文章的构造、内容的组合、字句的编排就顺畅多了,不再排斥教师对写作技法的讲解,让有创意地表达成为作文的基石。
我跟学生讲叙事“六要素”,讲人物和环境描写,讲如何打磨细节,讲有哪几种修辞手法……而且,这些内容不是一次性倾箱倒箧地“批发”给学生,而是有计划、有节制地分布在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
我教的每一届学生,都学会了真实地记录生活却又不会把习作变成流水账。这在很多人眼里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我只是顺着学生的天性去引导,他们都能做好。
因此,我得出结论,教师要放下功利和急躁之心,要有静等花开、慢等人生的耐心和静心,把精力集中在多学习各种知识、想方设法引导学生。
教师要把担子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为自己着急;千万不能越位、错位,代学生着急。
虽然学生还小,但从小扛得起挫折、享得起成功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建议教师们要像将鸟儿放归大自然一样,敢于放手、勇于放手、善于放手。这不是懒作为和庸作为,而是智慧作为。不要为学生眼前的适意、为学校表面的业绩,甚至为教师自己的那一点私心,毁了学生一辈子本该具有或与生俱来的能力。
因此,教育的王道真的不在于知识传授,“教鸟儿飞”愚蠢至极。将学生带入学习的自由国度,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的酸甜苦辣,从小养成责任意识,为自己的学习而喜,为自己的学习而忧,才是教师的应有的使命和成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