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3月5日 星期

“折翼”天使绽放生命之光
乐清市探索特殊教育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童抒雯

春节期间,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叶圣海一点也没闲着。位于乐清市雁荡镇的特殊教育学校(第二校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今年秋季将迎来新一批特殊学生。届时,学校新增的120个特殊教育学位将会为乐清北部8个乡镇残疾儿童青少年“上学难”的窘境画上“终止符”。

教育公平,绕不开特殊教育这项托底工程。去年,乐清市率先立下“军令状”,提出到2025年,全市实现持证残疾儿童青少年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15年基础教育入学率超过95%。

从专项资金支持到深耕特殊教育模式,再到创新一体化办学,乐清特教10余年磨一剑,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乐清声音”。

分类安置,人人有书读

从事特教工作15年的叶圣海见证了特殊教育在乐清这片土地上的蝶变。叶圣海回忆,建校初期,全校在校生只有六七十人。去年,考虑到家长们确实有需求,校方决定,在学前段到高中段每个年级两个班的基础上,再多开一个班。

根据当地特殊学生学情,乐清市设置了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学校四级安置模式,轻度残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极重度残疾学生实行送教上门。

去年,乐清市投入570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增加学位供给300个。面对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叶圣海感叹,特殊教育能获得家长们的信任,离不开当地政府在硬件、软件上的双管齐下,“15年里我最开心的就是从来没有为学校的经费发愁过”。

在乐清,特殊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学生标准15倍拨付,免费教育延至15年,随班就读学生5人以上的学校都建有资源教室,并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目前,乐清市已建成资源教室64个。

近几年,叶圣海发现特殊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越来越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相应调整”。去年,乐清市为特殊教育学校争取了1000万元的专项激励资金,用于推进对孤独症教育的研究,学校也成为全省首批孤独症脑神经研究实践基地。与此同时,为培养高水平的特教师资团队,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公用经费的15%来支持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系列实打实的利好政策让特殊教育从幕后走向台前。“特殊教育是托底工程,每个乐清娃都应该享有公平且有品质的教育。”乐清市教育局局长陈庆东表示。

目前,乐清全市3~17周岁持证残疾学生共有1216人,其中学前段特殊儿童入园率90.74%、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9.37%、高中段入学率87.69%、送教上门学生安置率7.67%。在乐清,人人适宜安置,分类安置的招生政策正在落地生根。

普特融合,人人读好书

“卫星班的孩子英语拿了满分!”乐成第二小学卫星班班主任鲁昌慧至今都记得同事、英语教师谷贤妹分享这个消息时的模样。这份惊喜也让鲁昌慧更加坚信,“对待特殊学生,只要找对方式方法,一样也能出成绩”。

卫星班是乐清市对特殊学生进行安置的方式之一,是指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主要安置学区内中度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2021年,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鲁昌慧被派往乐成二小,担任该校卫星班班主任。

作为一名“影子教师”,她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学校的特殊学生身上:进班听课,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普通学校教师一起制订个性化的辅导方案……谷贤妹坦言,特教教师的到来,让本校教师吃了颗“定心丸”,“特教教师不仅能精准把脉特殊学生的学情,还能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有他们在,我们都不慌了”。

乐成二小的卫星班并非个例。目前,乐清市共开设了5个卫星班,分布在乐成二小、大荆镇第六小学、柳市镇第五小学、经济开发区学校和雁荡山旅游学校。这些学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勾勒出普特学生融合成长的新图景。比如,大荆六小卫星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柳市五小卫星班推出“周三伙伴日”融合课堂,增强特殊学生在班级的参与感;乐成二小卫星班的基础性学科研究让特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融合伙伴的照顾。

和卫星班的定点“驻扎”不同,在乐清,还有一支流动的特殊教师队伍——巡回指导师。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所学校,通过与普通学校教师通力合作,定期召开学生研判会,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开展康复训练等,帮助更多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融入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乐清市共有14名巡回指导师,他们中有的来自普通学校,有的来自特殊教育学校。已在特教领域扎根25年的周洁静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在她看来,一支普特融合的指导师团队能在教育理念上植入融合的“基因”,“教师们也会更自觉地用融合的方式去做指导”。

此外,融合教育已经纳入新教师入岗培训。新教师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观摩融合教育课堂,开展特殊教育通识培训。通过融合教育,乐清市已有12名特殊学生成功转衔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就业孵化,人人有出路

在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园艺苑里,一群残障人士正在井然有序地组装着产品配件,这里也是乐清市首批“工疗型残疾人之家”的“工疗型车间”。这里招收的员工大多来自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员工都是由公司交社保、发工资的”。

今年25岁的陈秀秀是车间的“老人”了,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她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每天的工作让她觉得很充实,而且这份工作给了她“能够养活自己”的底气。

叶圣海介绍,学校的园艺苑相当于一个集学习体验、岗位实践、就业培训于一体的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学校结合乐清当地的特色产业,开设了电子装配、洗车服务、石斛培育等专业课程,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提前“铺路”,“去年的毕业生中,有9名学生顺利入职,其中还有学生进了上市公司”。

特殊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找到适配度高的工作岗位,得益于乐清市坚持的15年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将原本的9年义务教育分别向学前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两头延伸”,最大化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早期干预”和“后期职训”上的育人作用。

近几年,重度及多重残疾学生数量增多,而这些学生毕业后仍很难融入社会。这些学生怎么办?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乐清市决定“再增加3年的专项职业训练,让这些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

经过1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一套“学前段分类康复训练—义教段学科知识习得—高中段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之家职前就业孵化”一体化办学模式在乐清扎根、发芽、生长,成为当地特殊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据统计,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结合本地实际,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构建县域特殊教育新格局。”在陈庆东看来,乐清的特教模式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教育共富的背景下,每一个特需学生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