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2月27日 星期

Sora来了,教育该何去何从


新闻回顾 近日,OpenAI发布文本转视频平台Sora,一段简短文字即可生成电影级逼真场景,直接推开了未来视像AI的大门,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AI的迅猛发展正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教育反思

□李 平

这个春节,Sora的面世成为重磅话题。从自然语言生成工具ChatGPT到视频生成工具Sora的巨大突破,仅仅时隔一年。而Sora的诞生,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距离通用人工智能无限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真的不远了。

所谓通用人工智能,简单地讲,就是可以像人类一样完成几乎所有任务。无论ChatGPT还是Sora,在学习能力、学习范围和学习深度上都远超人类。无论如何,人类的脑算力拼不过云算力,在单纯的知识吸收方面,人类再怎么“卷”也“卷”不过AI。掌握知识,而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

在技术层面的震撼之外,Sora背后的团队,也成为焦点。人们发现,这支团队挺年轻:两位负责人都是去年刚刚博士毕业,团队里甚至还有几位00后……团队选择“Sora”这个名字,寓意着“无限创造潜力”。事实证明,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团队,的确让世界为之一振。

Sora的到来,引发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思考和追问。“Sora来了,如何培养人才”成了最为迫切需要得到解答的难题。有专家指出,人类学习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教育的逻辑将改变:首先,重新定义知识,从知识到知与识;其次,重新定义学习,从工具到本能需要;第三,重新定义创造,从创造东西到创造体验。

毋庸置疑的是,从ChatGPT到Sora,暴露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原始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Sora的背后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诸多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而这些领域的创新,恰恰依赖自由探索、批判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过分强调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育模式,显然难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及能力。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育才造士,为国之本。”Sosa的横空出世,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是敲响了一记警钟,警醒我们不能再围着应试教育打转,警醒我们要更多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更好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正视现实,拥抱变革

□夏熊飞

Sora可根据文本指令创建现实且富有想象力的场景,生成多种风格、不同画幅、最长为一分钟的高清视频。一经推出,便引发全网关注,有惊叹人工智能技术又取得重大进展的,也有担忧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新技术也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教育行业唯有正视现实、拥抱改革,才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给Sora一些提示语,它就能生产出一条高质量短视频,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输入一个知识点,它就能自动生成一堂精彩的课程。这绝非危言耸听,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实现人工智能教学只是时间问题。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会被取代,恰恰相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教育教学水平高超的好教师,而那些照本宣科、毫无个人特色、只做“知识搬运工”的教师极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师等要积极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尤其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新产品、新应用,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感。这既是为后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同时也是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过程。此外,要教会学生理解、接受新的技术变革,而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勇于尝试与创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面对新技术也畏葸不前,那教育行业很难说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教师需要尽快熟悉新技术,并能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用于自己的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Sora模型,将文字教材转化为生动的视频教程。

此外,现在的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必然是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最深的,需要课堂教学等的应时而变。因而,无论是出于改进教育教学的考量,抑或更好实现“育新人”使命,教育从业者正视现实、拥抱变革,实现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都是当务之急。

破除教育内卷和 功利化倾向

□陆玄同

在过往传统教育中,人们关心的是学到多少知识,考试考了多少分,能不能上个好大学。但Sora带来的强烈冲击,让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意义。

显然,单纯的知识记忆、刷题得分,无法应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教育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的创新创造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破除教育内卷和功利化倾向。

人们都清楚人才引领未来,却在焦虑和桎梏中,走向“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显然,随着人工智能深度铺开,未来的舞台上,知识教育必将让位于情感教育和创新创造教育。人才培养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数不是唯一指标”早该成为共识。因而改革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就是要让学校、教师有更多自主权,给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增添更多个性特色。同时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挺在前面。

当工厂的机器流水线留给了机器人,我们以何种方式与流水线竞争,我们又该具备何种素养,以显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如果人类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沟通能力等被桎梏,又如何在极速迭代的人工智能面前生存?有学者认为,只有人的精神个性才是人工智能时代里人类的真正价值。因此教育只有不断激发个体的思考力、创新力,才能培养出思想多元、脑海里有五彩斑斓世界的人,培养出与人工智能融洽共生的人。

伴随新科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唯分数、唯应试、唯升学、唯文凭等终将成为过去式。原有的工业文明正在不断被解构,智能革命则在更加基本的层面颠覆着人类社会,需要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化和成长状态,尊重每个人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而不是压抑个性,忽视人的内在成长需求。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