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23日 星期

高校图书馆纸质书“不香”怪谁?


●高校图书馆纸质书“不香”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阅读阵地悄然转移、阅读偏好开始转向、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现实。

□邓海建

近日,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关注。据《半月谈》消息,“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网友惊呼“大学生不爱读书了”,一度引起热议。

高校图书馆纸质书“门庭冷落鞍马稀”,这是板上钉钉且肉眼可见的事实。比如,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生均年借阅量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此前,青岛大学发布的一则通报显示,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由10多年前的每年约60万册,降到了每年约六七万册。这个势头,用“断崖式下降”来描述并不为过。

真正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纸质书“不香”能等同于大学生不爱读书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读纸质书的大学生少了,不等于读书的大学生少了。一则,读书不是只在高校图书馆。现在的大学生,早过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时代。社区书房、城市图书馆,依然时有人头涌动、人满为患的现状。二则,读书不只是纸质书。电子书、学术电子数据库的普及,让现代大学生随时随地就能读到想要阅读的书籍。比如,树人阅读研究院2022年的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

一言蔽之,高校图书馆纸质书“不香”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阅读阵地悄然转移、阅读偏好开始转向、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现实。仅从高校图书馆的人流数量、图书借阅量下降就推断出大学生不爱读书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和武断。

当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关注高校阅读也不是个伪命题。一方面,阅读的碎片化是把双刃剑。“五分钟听完一本书”“三分钟带你读懂这本书”等快餐化伴读方式的兴起,固然可以帮助年轻人快速获取书中“干货”,但长远而言,它并不能取代个性化、持续性的潜心阅读。由出版商、图书馆协会、学者等签署的《卢布尔雅那阅读宣言》称:“数字领域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能促进阅读,但它也带来肤浅和分散的可能性,这会危及更高层次的阅读。”书山有路勤为径,苦读与精读仍是获取间接经验的不二法门。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因时而变。图书馆往往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殿堂和文化地标。就像网友说的,一所图书馆,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但问题是,不少高校图书馆过于传统而陈旧,甚至在考公考研的“刚需”之下,将自己“降格”成自习教室,矮化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长此以往,借书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让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更智慧、更现代、更人性,才能让大学生离纸质书籍近一些、再近一些。

客观地说,高校图书馆纸质书“不香”,确实也与课业负担重、网络吸引力更大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就书香社会建设而言,高校确实也需要在纸质书借阅量下降的现实面前思考:大学如何对阅读进行有效指导与引导?大学如何激活热爱思考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毕竟,再好的大学图书馆,酒香也怕巷子深。

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让更多大学生喜爱阅读、愿意看书,让高校图书馆继续“香”起来,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