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任务。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本报即日起推出《职教巧匠》栏目,展示职教师生最铿锵的步履,唱响职教的技术强音,敬请关注。
□本报通讯员 王丽红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核心要义是‘真功夫’。技术不容欺骗,无法投机取巧和敷衍了事。”绍兴财经旅游学校园林专业高级讲师鲍洪尧说。2022年和2023年,他带领学生一起勤勉务实、真练实干,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蝉联了中职组“植物嫁接”赛项的金牌,他本人也两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让技术长在细微处
草木萧疏的隆冬时节,绍兴财经旅游学校的蔬菜嫁接室里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排排绿意盎然的秧苗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1月12日,鲍洪尧带着园林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草本嫁接的技能。
“大家都知道嫁接是蔬菜连茬种植中防止土传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有增产、增优、减少农药污染等作用。今天,我们来尝试把南瓜苗作为砧木嫁接黄瓜苗。”鲍洪尧对嫁接的分解动作一一作了讲解,消毒、去顶、插嫁接签、削接穗,再拔签插入接穗……转眼,一株秧苗就嫁接完成了。
看似简单的嫁接操作,却蕴含着不少细节。比如,插嫁接签时,竹签要以一定的角度从砧木的生长点并紧贴子叶的叶柄处插入,再从另一片子叶的叶柄与茎秆交接处刺出,不能有偏差,因为这个位置的叶肉厚实、细胞分裂能力强,有利于增加砧穗接合面和加快接合面的愈合。也就是说,插嫁接签时的用力方向和强度都会影响嫁接的成活率。
小小的秧苗直径只有几毫米,鲍洪尧和学生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地在这几毫米之间,打磨一个个细节,追求手工操作的最高精准度和速度,也追求嫁接成活率的“天花板”。“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这是鲍洪尧常常对学生说的。作为指导教师,学生反复磨炼技术时,他总是陪伴在一旁。“他们经常练着练着手势就变了,手势一变,切面的平整度、倾斜度等也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成活率和嫁接速度,所以必须盯着。”鲍洪尧说。
让不怕挑战成习惯
“一个动作怎么也练不好时,老鲍会给我们讲个笑话,缓解我们沮丧的心情。当我们取得一点进步时,老鲍还会请我们吃饭。”学生张芯芮说。在学生们心中,鲍洪尧是亲切又令人敬佩的“老鲍”。
鲍洪尧本科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后获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植物嫁接并不是他的主修领域。2015年,当学校决定参与“植物嫁接”项目比赛,找上正在教“植物生产与环境”的鲍洪尧时,他并不精通嫁接技术,但还是决定接受挑战,接下了这个重任。
他找来了各种专业书籍,钻研蔬菜嫁接的理论知识;他四处奔走,到田地间去学习嫁接技术,从普通育苗工到专业嫁接员,都诚恳地一一请教;他不时走进高校、科研机构,向专家讨教最先进的嫁接技术和理念。但头几年,鲍洪尧和学生都遗憾地止步于省赛。每次比赛或外出交流回来,鲍洪尧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总结和分析。“就怕有些细节拖到第二天忘了比赛,比的是细节。”他说。
几年的失败、总结、学习,再失败、再总结、再学习,鲍洪尧最终形成了快速、精简、流畅的整套嫁接技术动作方案。在给学生传授技艺时,他还会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手势习惯等进行调整——每个人手部用力的方式不同,他会根据学生的习惯设计不同的切、插动作。
在从教的22年时间里,不断走出舒适区、接受新挑战已是鲍洪尧的习惯。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他就挑起了在学校建设组培实验室的大梁,从零开始学习这门新技术,但屡屡碰壁。为克服难题,他利用暑假自掏腰包去高校“回炉升级”;忍着高温,借住在因放暑假没有通电的学生宿舍,起早摸黑,钻在实验室里。随后,他又教遍了园林相关的学科,哪里需要去哪里,并始终紧跟行业发展的前沿,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鲍老师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陪着我们学习嫁接等技术。他的认真负责和刻苦钻研也感召我们勇于挑战自我,坚持不放弃。”2022级园林2班学生李鹏文说。多年的努力让鲍洪尧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师型”园林教师——园林专业高级讲师、园林工程师、花卉园艺技师,也成了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省农林类网络名师工作室中的骨干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