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要全力冲刺专业学位博士点的申报”“重点考虑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要围绕学校重点学科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点和博士点”……当前,我省各高校相继进入寒假,但各校研究生院却忙得热火朝天。我省将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各校正忙着准备申报材料。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一轮申报基本都围绕着专业学位授权展开。前不久,教育部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明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在新的政策导向下,新设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别为主,新增学位授权向专业学位倾斜,专硕招生规模要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博招生数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站上了“风口”。
因何而“火”?
——专业学位是改革方向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结束后,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着手准备复试相关事宜,包括引进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面试官。今年浙理工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615名,其中专硕1734名,几乎是学硕的两倍。
近年来,专硕计划数大幅超过甚至两倍于学硕计划数的高校不在少数。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只在招生计划数上可见一斑,从学位授权点的审核评估中也不难发现,这几年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导向更偏专业学位。从全国范围来看,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也已从2012年的32.29%提升至2022年的56.4%,专业学位似乎真的“火”了。
倡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并将改革锚点指向专业学位。这既有历史原因,由于起步晚、门槛低、学制短、后续深造难,社会上“重学硕而轻专硕”的观念一度根深蒂固,亟待扭转;也有现实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向行业产业发展所需培养实践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去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面向距离毕业时间不少于1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布专项科研项目“征集令”。这是省教育厅设立的一般科研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每年限额申报一次,由各校自主择优立项,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也就是在那一年,我省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强化应用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分类评价等,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将更注重培养科技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浙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方双喜说,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就是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为此,以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认证为抓手,浙工大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致力于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数字化”“地理信息+智慧环保”等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打造新时代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
何以为“专”?
——突出强调实践应用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高校尽管已连续多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在人才培养环节,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度并不高。要破除同质化,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严建华认为,就要构建与现代“大工程”格局相契合的教学及实训体系。其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力量加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至关重要。但要找到一家既有培养能力又有培养意愿的企业,谈何容易?
在方双喜看来,目前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还存在目标追求迥异、支撑载体缺失、长效机制缺乏等实然之困。一方面,高校需要教育资源补充,企业追求关键技术突破,导师期待教育能力补齐,研究生渴望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目标追求不同导致各方着力点不同,未能达成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校企双方相互独立,尽管已搭建起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载体,但其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相对有限,很难形成包括招生指标分配、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政策的协同。
如何破题?浙理工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把产业研究院建到地方、把实验室搬到企业,由企业出题、学生解题、政府助题。当行业共性问题、企业技术难题成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们得以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开展科研实践,有效提高了他们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如今,这样的地方产业研究院浙理工已建成18家,遍布省内多地。
相较工程类专业,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杨柏林发现,能提供给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岗位、项目相对较少,再加上这类专业自身往往也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实践环节不深不足、就业形势不够明朗等问题,实践教学面临更多困难。浙商大在案例教学上下功夫,结合产业需求和实际问题,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和项目,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实验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校将校企双导师制做深做实,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导师的实际项目,也积极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置、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培养环节。
如何提质?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在面上拓宽,增加专硕培养数量,也要在层次上拔高,从专硕向专博发展。有数据显示,我国专硕与学硕的学位授权点数量已大体相当,但专业学位博士点数量仅是学术学位博士点的十分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仅有2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其中浙大有12个。
前不久,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6名研究生在国家电网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论文开题答辩,他们将在此进行浙大—国家电网2022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入企实践,并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开题计划进一步开展项目研究。2016年,浙大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建工程师学院,探索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同年4月,省人力社保厅批复授权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开展“工程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工程师学院积极探索学历、学位、工程师职称“三证合一”改革,贯通人才培养与职称评审机制,已有416名研究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工程师职称证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去年10月,评审办法进一步修订,加快推动毕业标准与工程师任职标准相统一,毕业生获工程师职称比例将大幅提升。
浙大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近年来,以工程师学院为“试验田”持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领域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工程师学院打破专业壁垒开展“项目制”培养,每个项目每年招收20~40名跨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一定比例的工程博士研究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导师,在联合研发攻关的企业选聘总工程师等作为企业导师。如今,工程师学院通过协调跨院系、跨学科和校外导师等资源,已经组建起一支拥有1000余名校内导师和1900余名企业导师的豪华导师团。
从2011年成立“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开始,浙工大就启动了本硕贯通式卓越工程师培养。从单个项目试点到全校探索再到系统实施“3+5+7”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校已然迈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3.0阶段。“卓越工程师项目培养申报要满足优势特色主题、产教融合基地、卓越导师团队、专项培养方案、专门管理机构等五大要求。”方双喜说,申请项目除了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还特别强调跨学院、跨专业和学科交叉。为此,该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卓越培养委员会和管理团队,近3年出台相关管理文件10余个。
在上一轮申报中,浙工大成功取得电子信息和机械两个专博点,已累计招收111名工程类博士生。接下来,该校将重点布局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能源动力等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点,进一步突破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天花板,为解决卡脖子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博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