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赵 蕾 朱有祎)最近,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廖英姿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中一名社区居民点赞了廖英姿及其团队设计的传统艺术传承课程。
家乡的戏班子、龙灯,还有外婆手中的瓯绣是令廖英姿难忘的童年记忆,进入大学后她发现,随着时光流逝和社会发展,很多东西都成了过去式,现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这些老底子的艺术。为了将这些优秀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并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3年来,廖英姿共带领7所高校的400多名志愿者在103个社区举办了上百场有关传统艺术传承的志愿服务活动。
公益课堂上,廖英姿会手把手教孩子们练习毛笔控笔、剪窗花,也会向孩子们介绍掐丝珐琅、秦淮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间,廖英姿又发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几间闲置的核酸检测亭。于是在与教师和社区沟通协商后,她和团队成员决定对核酸亭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通站”。
此后,廖英姿带着小伙伴利用双休日,带上沉甸甸的颜料与画笔等工具来社区做美化改造。他们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每天工作结束后,大家还会结合每个社区的居民年龄结构、人文特色等情况,不断完善改造方案。
在团队的努力下,共有16间核酸亭焕然一新,从铁皮箱子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课程小屋。这些小屋面向社区居民开设水墨纸扇、蓝晒体验活动等传统文化课程,执教的既有像廖英姿这样的高校学生,也有热爱传统文化的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