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同学们,新加坡的同学即将来杭研学,让我们成为家乡代言人,为他们介绍杭州特色吧!”语文教师孙杨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撰写西湖十景的“代言词”,小组合作绘制东坡肉的膳食海报,排练课本剧介绍中国茶文化和西湖龙井……这是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于本学期开设的“大美杭州代言人”主题学习课程内容,也是学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文三教育集团坚持“简教丰学”的教学改革理念,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新研发主题集成、操作路径、学习评价三张图谱,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课程协同发展之路。
主题图谱整合学习内容
在“简教丰学”这条路上,文三教育集团已经走了10余年。早在2011年,学校便立足国家课程主阵地,提出精简教学环节,把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不断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当2022年版课程方案发布后,基于其中“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总校长杨凌英决定将学校的“简教丰学”改革聚焦到课程协同发展上,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中的‘简教丰学’是指简化学科间的重复内容,丰富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力和综合创造力。”杨凌英说。
为了扎实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决定从主题入手,把主题和学校“全面+个性”的育人目标相结合,形成三大领域九大主题:人与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人与自然——自然风光、科学技术、创意发展,人与社会——学校生活、课外生活、文化风俗。各学科教研组都以这三大领域九大主题为基础,深挖教材内容,寻找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材中具有关联性的章节或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份展示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准确定位学科之间关联点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图谱。
文三街小学校区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张璐收到制作语文学科主题图谱的任务后,决定以校区为单位,开展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讨论。她清楚地记得2023年暑假期间的一次教研交流会上,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带着教材前来,大家不停地翻阅教材挖掘材料。在翻到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科学教师想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与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营养要均衡》有一定关联,美术教师提出还可以关联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茶香四溢》等教学内容。于是,3个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最终围绕说明文写作这一知识点设计出了融合综合实践、科学、美术等内容的“大美杭州代言人”学习主题。张璐告诉记者,目前在语文学科主题图谱里,像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已有22个。
操作图谱导航学习过程
初步设计出主题图谱之后,张璐还需要联系其他校区的语文教师和相关学科教研组组长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整个教育集团大教研模式的优势,对主题图谱进行修改和更新。在每两个月一次的阶段性总结交流中,学校还会邀请专家进校集中研讨,进一步完善图谱。
“明确了学习主题之后,各学科还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即制作操作图谱。”学校教学校长汤佳绮介绍,操作图谱没有固定的范式,各教研组可以依据学科特点自行研究设计。
这给了科学教研组组长徐佳俊“脑洞大开”的空间。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指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以此为基础,徐佳俊带领组内教师构建了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我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在内的五大教学原理,再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两大主题——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究,分别设计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为了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堂中的落实,学校还设计了3种实施样态。一是基于单课时的跨学科学习,采用“环节嵌入式图谱”模式,减少同一知识点的重复频率,推动教材内容进一步整合;二是基于学科间10%课时的跨学科学习,采用“进阶联动式图谱”模式,促进学科联动授课,加强学科协同;三是基于超学科活动,采用“项目统整式图谱”模式,以学程日、学程周、学程礼和学程节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
评价图谱呈现学习成果
收集陀螺历史文化的相关信息,研究计算陀螺面和杆长的比值,亲手设计制作“最强陀螺”,用颜料创作陀螺画……几节关于“玩转陀螺”的课程学习下来,六(4)班学生陆轩然收获满满。他欣喜地表示,没想到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能学到这么多知识,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居然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拿到课程评价表后,陆轩然还对自己作了一番审视,认为自己能够及时解决陀螺旋转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看待问题,于是,他在“学生自评”这一栏全画了五颗星。
在汤佳绮看来,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工具,更是优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起导向作用,因此学校专门建立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跨学科表现性评价量表,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图谱。
其中,综合性学习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中的学习规划、信息处理、知识运用、成果展示和终结性评价中的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总结反思。跨学科表现性评价则从学科知识(知识、理解和应用)、跨学科能力(学习规划、信息处理、知识运用和成果展示)、综合素养(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3个维度11项指标进行评价,并采用自我、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评价的方式。
“以前,跨学科学习更趋向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百家姓’;现在,有了学科主轴,评价也就有了‘学科姓’。”汤佳绮说。比如,科学课程的表现性评价分态度习惯、学业水平日常表现、期末纸笔测试3个方面;数学课程围绕知识运用、积极参与、问题解决、数学表达开展过程性评价;劳动课程则将学生的劳动学习态度、劳动成果与项目考察进行整合纳入评价。
经过改革,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逐渐优化,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杨凌英告诉记者,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发挥“简教丰学”改革特色,不断优化主题图谱、操作图谱、评价图谱,努力培养“全面+个性”的文三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