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恒
连日来,关于高校何时重新开放校园的讨论见诸省内外媒体。从机关事业单位“打开院墙”到中小学体育场地乐迎市民锻炼,百姓身边的惠民、开放空间越来越多,为什么大家还会对高校开放校园有如此强烈的关注和期待?
公众对高校开放校园的期待,实际上不止于多一处周末可以徐徐慢行的林荫绿地,或是运动释放压力的健身场馆。身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高校,更是引领社会文化、开风气之先的精神高地。人们热衷“打卡”游览名校,何尝不是带着对高校高擎科学真理之帜、坚守勤学钻研之风的向往?
公众期待的,可能也不止于物理意义上的开放校园。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富有也像物质富足一样,开始得到公众的重视。年轻人捧红了各类夜校,老年大学里“抢”位激烈。人们期待高校开放校园,也是期待生活中能多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窗户,不论是看展、听课,还是体验,都希望与高校这座精神富矿有更多的链接。
高校开放校园,不应只停留在打开闸门,守好秩序的被动姿态,而应积极创新,抓住这个自我展示、引领带动的机遇。相比一味顾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不如做好参观引导,有序开放校园博物馆等科普教育设施,面向不同群体增设“开放日”。对于地方院校和新设院校来说,开放校园,更是加深公众认知、增强社区纽带、展示专业实力、提升学校美誉度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