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国科温州实验小学携手研究院共做科学教育加法

□本报记者 邹红宇

“你们听说过纳米材料吗?你们知道纳米材料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话音刚落,看着教室里一双双高举着的小手,国科温州研究院研究员周云龙心里乐开了花。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国科温州实验小学作讲座,带领师生了解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国科温州实验小学创办于2014年,2021年学校正式成为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第一所附属小学。从那时起,如何利用好国科温州研究院的优质科研与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成了校长王青云不断思考的问题。

科学家带来系统课程

一段时间以来,一(5)班学生陈易航最期待的就是周五下午的“小小爱迪生”课程。“因为我喜欢做手工,完成后还能把作品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陈易航一边说着,一边拧紧手中的螺丝。他要制作一个八音盒,这是当天“小小爱迪生”课程的任务。

今年10月,学校正式引入国科温州研究院研发的“小小科学家”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其中包括带领学生探索历史上及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创造并亲手复现的“小小爱迪生”课程,为学生提供编程、电子电路、激光切割、3D建模等学习内容的“小小霍尔”课程,以及侧重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小小摩根”课程。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国科温州研究院英才科创学院的教育研究员都会准时出现在相应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们的到来。

该系列课程的引入,离不开王青云的努力。就在9月底,国科温州研究院英才科创学院执行院长郦剑锋被聘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在与郦剑锋的沟通交流中,王青云敏锐地察觉到英才科创学院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师资源,特别是由该研究院科学家领衔开发的“小小科学家”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引起了王青云的注意。在详细了解课程的框架设计和内容后,王青云决定将其引入,给学生带去全新的科学盛宴。

为了让该系列课程更好地落地,学校还进行了校本化的调整。以“小小爱迪生”课程为例,每周三,英才科创学院的教育研究员都会和学校的科学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习惯,共同设计课堂情境、问答活动、互动游戏等。课上,学校的科学教师也会一同参与授课指导。课后,双方还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并进行二次研讨。科学教师陈锦栩全程参与了“小小爱迪生”课程的落地和推进,最近几节课跟下来,她感觉“自己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在科学课程的内容设计上深受启发”。

零距离感受科研氛围

从国科温州实验小学到国科温州研究院,只需要6分钟的车程。9月16日,借着全国科普日的契机,王青云带着四、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真正走进国科温州研究院,零距离感受科研环境。

师生们的到来让平日里安静的研究院变得格外热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来自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科学家帅建伟欢迎师生们的到来,他为每个学生送上了象征着荣誉与责任的勋章。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员还带着师生们参观了国科温州研究院成果转化展厅和科学家长廊,他们细心的讲解让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五(2)班学生韩俊辰一想起那天的场景就格外激动。聆听帅建伟的专题讲座、了解众多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动手打造一个专属自己的加湿器……当书本上、想象中的科学家真的站在自己的身边,当“遥远”的科学实验室变得真实可感,韩俊辰心中的欢欣雀跃已无法用言语表达。1个月后,当学校的“小小摩根”课程开放报名,他第一时间“抢到了课”。

这次互动打破了校院之间深度合作的壁垒,随后,陆陆续续有4个班级的学生受邀走进国科温州研究院,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学生们的到来会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吗?郦剑锋表示,科学研究并不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英才科创学院就是为了科学教育的普惠普及而成立的,研究院愿意尽己所能为附属小学提供各种资源和帮助。

这样的“承诺”让教务处主任王静感到“放心”。接下来,学校将安排全体学生分批次走进国科温州研究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研学活动中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的熏陶。

家长发起科学讲坛

当被问及创办CY(Children & Youth)科学讲坛的感想时,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研究员高小青表示,自己也没想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创办的讲坛已经顺利开展到第7期了。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同时是一个三年级学生的妈妈,高小青认为从小让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怀着这样的想法,她把目光投向了工作所在的国科温州研究院和孩子就读的国科温州实验小学,她想邀请自己的同事走进校园,给学生们作科学讲座。但科研工作的繁重和频繁的出差让她迟迟没有行动。

得知高小青的想法之后,王静意识到这是绝佳的合作机会,她立刻表示只要能邀请到科学家,其余的组织工作都可以交给学校来完成。学校的积极支持彻底打消高小青的顾虑,她开始联系周遭的科研同伴。

经过准备,首届CY科学讲坛于9月24日在学校举行。讲坛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次都会邀请1~2名科学家,就各自的科研内容进行分享。每次活动开放约180个听讲名额,面向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其中一、二年级学生必须由家长陪同参加。

尽管名额还算充裕,但二(1)班学生高诚的妈妈张玉苹丝毫不敢马虎,每次都掐着点报名。她说:“这个讲坛太火爆了,晚几分钟名额可能就没了。”高诚从第3期开始便一期不落地参加讲坛活动。现在,张玉苹明显感觉孩子的畏难情绪减弱了,对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的兴趣逐渐增加。在她看来,这离不开科学家,尤其是孩子嘴里的“周云龙叔叔”的影响。

在第3期讲坛上,周云龙第一次受邀分享。怀着严谨科学的精神,他一丝不苟地提前准备,仅制作PPT就用了6个多小时。除了介绍自身研究领域的纳米技术,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好奇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讲座中,无论学生在哪个角落举手提问,他都会跑过去半蹲着,认真回答。在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之中,科学家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着。

王青云也几乎一期不落地参加科学讲坛。她认为,最好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和科学家进行深度的互动交流,用科学家精神滋养学生。正因如此,学校也在积极策划,努力深化与国科温州研究院的交流合作,争取更好地打通优质科学资源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