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彬 张美佳
距离嵊州市剡溪约270公里的青田县高市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08年的养正小学堂,是一所百年老校,然而目前只有6个班级,69名学生,16名教职工。
同科教师少、年龄差距大,这让高市乡学校无法形成有效的教研氛围。教师们备课时常常“闭门造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困惑时,只能上网搜索、翻阅教材,缺少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火花,想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却又无从下手,进而衍生出优秀课程缺乏的问题。
从2022年起,嵊州市剡溪小学与高市乡学校结成跨地区教共体。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教研活动,剡溪小学利用自身优势和教学经验助推高市乡学校破解教学困境,助力师生共成长。
针对专项问题,驱动课题研究
2022年4月7日,时任高市乡学校校长郑英瑞带领学校骨干教师来到剡溪小学。“很多教师觉得开发课程、课题很难,他们还觉得‘立足学校’这个理念很‘高大上’,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座谈会上,该校教师对各自在教研上的困惑和难处直言不讳,这些“畏难”情绪给剡溪小学相关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然对方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和难处,我们就见招拆招,引导他们先以小课题的校本课程研究为切入口,鼓励他们试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剡溪小学教研团队从高市乡学校的各科教师手里收集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题、课程研修的主要来源,然后根据时间轴分配接下来一年的教研任务:8月,根据问题清单重新成立教研组,选择研究方向;9月,确定小课题研究问题,申报校级课题;10—12月,小课题研究寻招交流,组内讨论研磨;次年1月,小课题中期交流;3月,阶段性汇报,邀请专家把脉,二次确定方向;4—6月,讨论研磨,撰写课题案例;8月,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评比择优上报。
剡溪小学教研团队还积极示范,以“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为例,针对教师命题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从3个维度出发逐步开展作业设计。第一,聚焦知识点,改编完善校本化作业;第二,聚焦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建构个性化作业;第三,聚焦探究和创新,创设趣味项目化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作业实践过程中培养能力,促进素养落地。
有了理念引领加实践示范,高市乡学校的教师们找到了研究课题的方向。教师康祥燕积极实践,开展了“依托学在青田数字化平台赋能养正少年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康祥燕说:“剡溪小学浸润式的课题指导,让我从课题方向的选择到课题名称的表述,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到研究方向的选择,从研究内容的聚焦到研究成果的提炼,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共享课程专家资源,助推师生成长
除了一年两次的送教活动,每隔一周,两校之间的“空中课堂”就会开启。根据高市乡学校的需求,剡溪小学准备了语文、艺术、班队等同步线上课堂。
“先观察向日葵,再用彩泥做花盘、花瓣、绿叶……一朵向日葵就在手中‘诞生’了。”剡溪小学美术教师钱滢教授的《向日葵》一课,通过制作一朵向日葵,培养学生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特别受屏幕另一端高市乡学校学生的欢迎。“我还从没有上过这么有趣的美术课,当我完成作品时,钱老师还表扬我,让我满心欢喜,我太喜欢了。”高市乡学校学生小杨说。
为了让高市乡学校学生的思维能紧跟屏幕这端剡溪小学教师的讲解,让“空中课堂”发挥实效,两校教师在每次课前都会进行线上讨论,共同定下教学目标。剡溪小学教导主任黄霄丽说,结成教共体近两年时间里,一节时长40分钟的“空中课堂”共开课49节次,而课前的线上讨论和课后的研讨次数则翻倍不止。
每周,高市乡学校的年级组组长都会对该周的课堂情况分析总结,与剡溪小学相应学科的教研组进行交流。每天,剡溪小学各教研组的负责教师还会向高市乡学校了解当天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空中课堂”不仅造福学生,教师们也受益匪浅。省语文教研员余琴、省特级教师朱乐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林俊……每当有“大咖”走进剡溪小学,高市乡学校都能同步感受现场的思维碰撞。不出校门,就能从学科交流、主题研讨、专业提升等各方面获得专家指导。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助推教师成长,剡溪小学和高市乡学校还开展了跨地区的师徒结对工作。来自剡溪小学的语文教师刘鲁英、语文和综合实践教师黄霄丽、科学教研组组长商珊珊3名教师按1∶3的比例,与高市乡学校的9名教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关系,每组结对的师徒开展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不少于5次。与此同时,黄霄丽还与剡溪小学校长、省教坛新秀张小丽,分别在高市乡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科教研。
2023年10月23日,在高市乡学校二楼会议室里,全体数学教师聆听了张小丽带来的以“结构化学材赋能早期代数思维的培养”为主题的讲座。“平时只要我们点单,张校长总能给我们进行精准的指导。”高市乡学校校长刘耀波说,“张校长从学生常见的错例入手,将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学材,给学生搭建思考的支架,这样的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正是我们急需的。”
张小丽名师工作室成立后,高市乡学校教师叶秋霞第一时间报名加入。除了平时常常向张小丽请教问题,每当要参加比赛,张小丽都会带领团队提供帮助。12月,叶秋霞要执教一堂市级公开课,张小丽接到消息以后,就组织工作室成员一起讨论、改课。虽然是叶秋霞一人参赛,但是两校教师在交流研讨中实现了共同提升。叶秋霞感慨,有了工作室这个大家庭,自己“终于不再孤军奋战”。
结成教共体以来,两校教师共同进步,在各项评比中取得丰硕成果。剡溪小学教师撰写的《“互联网+空中课堂”之有效评价方法探析》《基于项目化,以逆向设计击破习作教学壁垒》等多篇论文获绍兴市一、二等奖,高市乡学校教师叶秋霞被评为青田县新教师“希望之星”,张薇迪在青田县班主任基本功比武中获综合一等奖。
“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帮扶活动开展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设备技术的难题、教师交流的困境、学生差异平衡的困难等各种问题,但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张小丽表示,“我们一定会落实好‘三课’研学,让剡溪小学和高市乡学校在教共体的这头和那头紧紧依偎,共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