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杭州市滨江区拥有2500家国家级高新企业、72家上市企业,但企业员工子女入园一直存在困难。2020年,该区率全省之先在产业园里办起了嵌入式幼儿园,孩子上下学就在父母“身边”,解决了员工们的后顾之忧。
2022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公布《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提出涉及四大领域的19条具体举措。省教育厅结合全省教育系统实际,主动谋划、研究确定具体任务,从解决好来浙江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精准对接企业员工技能和学历“双提升”,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新机制等多方面发力,持续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教育力量”。
打好“组合拳”,解人才后顾之忧
走进杭州市滨江区海康威视幼儿园,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作为杭州市首家嵌入式幼儿园,这所公办幼儿园由海康威视提供办学场地和部分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标准建设,在编教师占比接近70%。幼儿园优先面向海康威视员工子女,招生政策由企业自定。
“嵌入式幼儿园作息时间参考企业员工作息时间,比普通园入园推迟一小时,晚上还会提供晚餐和晚托。”大华股份产业园员工马骏驰满意地说。不仅如此,嵌入式幼儿园还开设托育服务、暑期托管班等。
据了解,滨江区政府专门出台嵌入式幼儿园申办流程,明确了临时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审批、免收土地年收益金、落实水电燃气优惠等具体政策。政府节省了土地和园舍投入,企业解决了员工子女入园问题,嵌入式幼儿园搭建起充满科技味的园本课程。历经3年的探索实践,滨江区逐渐打造出政府、企业、社会“三赢”的改革样板。
今年年初,“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保障入学,就读公办学校达85%”被列入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随后,省教育厅实施来浙随迁子女教育全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发文下达2023年保障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入学相关任务,明确提出细化落实的政策举措、进度节点和工作保障等,为各地绘就一张行动路线图。
义乌市现有义务教育段学生18.6万人,其中随迁子女8.1万人,占比达43.5%。2023年前,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58.7%,排全省末位。在省教育厅分解的指标任务中,要求义乌将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提升8个百分点。义乌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一次性推进24所学校原地转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义乌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就从58.7%跃升到90%以上,为外来人员家庭每年节省万余元,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省实事项目“随迁子女就学”任务分解清单中,记者发现台州市的数据颇为特殊:2022年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市本级为100%,但各县(市、区)的比例集中在60%~80%,故而全市平均值仅为73.2%,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二。随迁子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情况复杂、流动性强等是台州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
为此,台州强化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主体责任,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的保障机制,各县市区也都针对本地企业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在体制机制上谋求突破。比如,温岭市将产业工人最多的泽国镇作为随迁子女招生试点镇,出台“服务产业工人子女入学政策8条”,将居住证作为唯一入学条件,保障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温州是民营企业活跃的沃土。近年来,“深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被列入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十大突破性攻坚举措。温州启用市县一体的随迁子女信息统一登记系统,明确条件可放宽至“以居住登记和劳动服务为前提”,年限不作具体要求。同时,指导学校做好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文章”,让“小飞鸥”更好地融入当地学习生活。
画好“同心圆”,答企业用人难题
背靠上海、面向大海,是平湖最明显的区位优势。2019年落地平湖的长城汽车基地型项目就是看中这一优势,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是平湖引进的首个超百亿元重大项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破解人才瓶颈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距离长城汽车平湖整车产业园不到9公里,有一所职业学校——嘉兴市交通学校。2021年,该校实现中职、技工学校双挂牌。今年3月,学校申报的汽修专业高级工班通过批复。随着平湖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该校加快专业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先后与长城汽车等31家汽车制造、维修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断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
“设备技术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和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是目前我们企业需求缺口比较大的三类人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湖分公司负责人说。对企业来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入企就能“上手”是最理想的状态。2022年,嘉兴市交通学校与长城汽车合作开设订单班,搭建起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平台,培养出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人才的稳定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经过调查发现,平湖的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员工学历、技能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但75%的企业担心员工参加的“学校后”教育对企业发展作用不大,或者会加大员工流失。企业最期待的“学校后”教育形式是委托学校或机构参与企业内部培训。
为此,平湖改变“等客上门”的方式,优化高校与职教合作教学方式,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院校“入企办班”的合作模式。
2022年,省教育厅研究同意平湖率先在全市域开展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试点。一年多来,平湖充分挖掘本土职成教优势,设立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增财实学”应用平台,构建“学历+技能”双提升“1452”教育体系:紧扣“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这一核心,厘清供给、需求、政策和匹配“四张清单”,实施企业职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现代服务业职工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提升工程等“五项工程”,创新线上和线下“两大平台”。
在配套政策清单中,看得见平湖“真金白银”的投入。针对企业,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8%实行企业教育经费税前列支,同时,设立校企联合育人专项资金,对组班企业进行奖补,对于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员工,给予800~3200元的培训补贴。
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股绳拧成一股劲,今年平湖“学历+技能”双提升问卷调查显示,有提升需求的人数较去年增长41.96%。2022年,平湖成人“双证制”培训1410人,职业技能培训2.1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105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918人。
以平湖为试点,向嘉兴市全域推广,省教育厅指导全省各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人才需求,开展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截至9月30日,全省累计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13.17万人,新增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学员38.80万人,完成职业教育培训190.52万人次。
育好“领头雁”,引产业源头活水
“1000万元解决这个难题,对我们企业而言是物超所值的。”永康市新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当地安全门生产产业的转型升级遇到了“卡脖子”技术难题,一支来自省内高校的团队主动“揭榜挂帅”。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传宇团队围绕低成本、高效率和柔性化的产业升级需求,入驻企业,协同攻关。不仅实现了门板钣金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让现在4人就能实现原来100多人的车间才能达到的3000张的产能,还攻克了大型薄板件快速测量关键技术,每张门板的测量只需要0.2秒就可以自动完成。
这并不是浙理工第一次将高校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升级。早在2015年,该校就与新昌县共建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7年间为当地180余家纺织机械企业累计破解难题300余项。随后,又与上虞、瓯海、象山、桐乡等14地联合成立地方研究院。在多年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
对标对表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精神,根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部署要求,省教育厅深入谋划“双一流196工程”和“双百行动”的具体举措,依托高校科研创新力对接企业前沿技术需求,全力支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人才平台能级提档、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引领驱动发展……在全省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暨“双百行动”现场推进会上,这几个核心问题被反复提及。目前,浙江已签约引育37名发达国家院士和“鲲鹏行动”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以及2个顶级科学家团队,6个高能级研究院已启动建设。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省属高校“鲲鹏行动”计划实现零的突破。未来,这些高层次人才不仅是校企研共享的人才资源,更是引领全省产业升级迭代的“领头雁”。
此外,浙江还健全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十四五”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积极推动新型高校建设,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43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获批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