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12月8日 星期

跟着课文学写作


□平湖杭州湾实验学校 曾江保

我在邮箱里收到学生给校刊的投稿,虽然文章整体读着很流畅,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很清晰,但品来品去,还是小学生作文,技巧单一、风格平淡。

学生刚进入初中,想在写作上另辟蹊径,但因能力有限,只是将语言变得更加涩滞。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多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思想内涵的解析、答题技巧的点拨等,而对文章写法的提炼,常常是蜻蜓点水,以至于一篇篇课文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让原本就对写作充满神秘感的学生,更添恐惧感。

一次,我们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一段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东北大地的美丽丰饶,让学生感触良多:

“作者用碧绿、红布、金黄、黑色、红玉等词描述色彩,让人感到这里色彩斑斓,十分美好。”

“我仿佛看到一帧帧图画叠印在我的脑海里。”

……

于是,我安排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心里觉得最美的地方。

学生写完后,我让他们读一读自己的作品。这次,就连几个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也第一次大声朗读自己仿写的文字。密集的意象、丰富的排比……学生没想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灵动、丰满、精彩的文字。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

接着,我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求教写诗的故事。林黛玉让香菱先去熟读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这些大家的作品,细细揣摩,谙熟于心。

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跟着课本学写作,学习前人写作的重要经验,就能有章可循。

譬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既可以模仿“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的比喻与拟人修辞融合的手法,也可以模仿空间视点从上到下的依次转换,还可以借鉴“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种既有议论也有抒情的句子,关键是要模仿出文字间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从那以后,语文课堂上的练笔逐渐增多,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越来越不惧怕写作了。

《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对比手法、《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典型事例选取、《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正副标题拟法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叶圣陶先生还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个“厚积”既要靠平时的大量阅读,还要结合日常的语文学习。将课文学习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课内练笔,是作文教学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在,我的学生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在课堂上,我们一起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意蕴的侧重点、语言的练习点,掘渠引流,灵活运用。学生在对经典的一次次模仿中提炼出文本范式,开启了读写融合之旅,作文水平水涨船高。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