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

“小蜗牛”与“拖拉病”的决战


□杭州市萧山区南都小学 杨加桓

“杨老师,能不能麻烦你来一下校门口,小晨不肯进去……”家长说话急促,背景音夹杂着学生撕心裂肺的哭喊。

1.32米的个子却穿着大号校服,与小晨初次见面,他就让我过目不忘。

更让人头疼的是,隔三岔五就有对他的投诉:做事磨磨蹭蹭,排队姗姗来迟……“慢速播放”使得小晨成为班级“红灯卡”上的“常驻嘉宾”。

“杨老师,小晨上美术课睡着了。”“他的口水把衣服都弄湿了。”……我刚进教室,学生们就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说着。

我把小晨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上课睡觉,是真的吗?”

“嗯。”

“不舒服吗?”

“没有。”

“这么有趣的美术课,你怎么舍得睡觉?”

“……”

小晨攥着衣角,不再说话。

等他回去上课时,我给他爸爸打电话。交谈中得知,为避免大家口中成绩掉一掉的“三年级现象”,小晨爸爸对小晨提高了学习要求。

但“拖拉病”使得小晨的睡觉时间一再延后,难怪在美术课上都能睡着。

放学时,小晨正在做值日,我便喊他一起打理教室的绿萝。

“好奇怪,已经装满土的花盆为什么还能装得下水呢?”我一边往花盆里倒水,一边说。

小晨愣了一下,不知道怎么接我的话。

我笑了笑,用洞察一切的口吻对他说:“你每天很晚睡,总有做不完的事,就像这装满土的花盆,什么都装不下了。”

小晨听见这话,像找到知音一般,很想大倒苦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但泥土里有我们看不见的空隙,所以装满土的花盆照样能‘喝’下一杯水。小晨,如果你能够在‘时间空隙’里装进重要的事情,那你肯定能打败‘拖拉病’。”

小晨低下头,也拿起纸杯浇水,一直看着水慢慢渗进泥土里,夕阳照在他认真的脸颊上。

后来的几天,小晨给我带来欣喜,课前准备、排队就餐,他不再是班级的“小尾巴”了。

看着进步的小晨,我暗自庆幸自己教育得当。可我还没来得及公开分享小晨的进步,就被这一通电话浇了个透心凉。

“我不去,我不上学……”小晨死死拉着车门,歇斯底里地喊叫着。

我走到小晨身边,轻轻抱抱他说:“小晨,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我话还没说完,小晨一把推开我,自顾自地跑进学校。被推倒的我愣了一下,赶紧追上去。

我在农场找到小晨时,他一个人瘫坐在花圃旁边。周围散落着的碎纸片,以及他剧烈起伏的胸口、由嘶吼变成的抽泣,告诉我他真的受伤了。

“是不是这本书让小晨这么难过呀?”我把纸片拼凑起来。

“我也想做好,但是每次都来不及,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为什么?”

这是班级驿站的一本绘本,里面有一幅画着蜗牛的插图,有人在旁边写上了小晨的名字,还有“拖油瓶”“讨厌鬼”“老鼠屎”等字样。

“这些人可真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一定是杨老师没教好。宽容的小晨,再给老师一次机会,好吗?”小晨看看笑盈盈的我,接过纸巾,也接过了我的歉意。

我在农场里找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如果这些石头代表小晨身上大大小小的‘拖拉病’,那最小的这块是哪个‘小魔怪’呢?”我问。

我和小晨击掌为盟,一起签署对付“拖拉小魔怪”的宣战书,将整理书包作为我们出击的第一个小目标。

小晨回到教室后情绪仍然有些低落,我就给他安排了一份采访整理小达人的活。没想到,一连几天,都能看见小晨围着他们转。我心中暗喜:他这次真的不是空喊口号。

我和小晨把收集到的妙招画成“蜗牛”大富翁桌游,在游戏中熟记整理步骤的小晨信心大增。

“杨老师,小块的石头我已经搞定了,剩下的几块怎么办?”一周后,小晨尾随着我走进办公室。看起来,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起总攻了。

我把“时间管理尺”交给小晨,在这把尺子上标注需要做的事情,再利用计时器,估算完成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

“重要的事情先做”和“一次只做一件事”两条时间管理口诀让小晨跃跃欲试。

小晨受邀参加班级达人秀,他在分享方法时,收获一众小粉丝。

我出示那天让小晨声嘶力竭的插图,上面已有不少新的“跟帖”:“对不起,其实你很棒”“你现在比龙卷风还快”……

小晨用笑容接纳了这一段过往,同辈力量让他们共同成长。

插图最下方有一条新留言:“蜗牛慢一些没什么不好,他充满希望和执着,只要认定目标就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成长犹如逆水行舟,教育是一场生命的互动。“小蜗牛”的成长是小晨的成长,是集体的成长,也是作为教师的我的成长。我们在问题中反观自己,更新自己,改变自己。

●点评: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成员间彼此温暖,互帮互助;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班级生活互相交织,人与人积极悦纳。“大家庭”的隐喻表达了班级的性格与愿景。“小蜗牛”从“不进校门”到达人秀上的“用笑容接纳”,考验着教育的理性与策略,显露出集体对个体的塑造。面对三年级学生,杨老师让问题具象化,让过程可见化,层层递进,清晰有序,精准发力,让“小蜗牛”重回班级“大家庭”。这是靠着友爱的感召,也是“小社会”缝隙的弥补。在这场个人的“和解”与集体的“看见”中,呈现的是对教育的理解与成长的体验。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