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

浙江农林大学白岩:逐梦乡野


编者按: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二十年来,科技特派员们依靠知识和技术逐梦乡野,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在浙江大地上书写下一篇篇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 童抒雯

初见白岩,温润如玉的气质似乎与传统印象中科技特派员的模样搭不上边。直到亲眼看见她钻树林、挖草药、讲技术……才相信这位平时习惯站讲台的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已经在田间地头“穿梭”了18年。

今年,白岩被评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在这个象征着全省科技特派员最高荣誉的背后,是她800多次的下乡经历,50多万公里的行程,创造1.95万人的就业岗位,助力农民增收4.8亿元……

从2005年起,白岩先后在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景宁县九龙乡、衢州市衢江区双桥乡、淳安县下姜村当科技特派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白岩笑言,自己从未去过长白山,却去过浙江最偏远的乡村、海岛,“我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里”。

村里来了个懂种地的“白老师”

上午9点,淳安县千岛湖许源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园迎来了它的老朋友——来自浙农林大的科技特派员白岩。

“白老师,我今年刚进了一批新种,您快看看。”“白老师,有没有认识的果树专家?”……刚下车,白岩便被药农们的问题层层“围住”了。一顶遮阳帽、一身休闲服,这是白岩在田间工作时的“战袍”,“这样打扮能拉近和老乡的距离”。

顾不上喝水,白岩就和药农们钻进了树林。她一边留意着药农们的诉求,一边仔细地回答问题,一上午的工夫,白岩就爬了好几个山头,“林子里一钻,心情老好了!”

每次下乡,白岩都会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林场到基地,从大棚到田埂,这样连轴转的节奏白岩早就习惯了,她总想着“能多看几个就多看几个,老乡等着我呢”。

“白老师,三叶青种在葡萄田里能不能活?”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的三叶青栽培基地里,新疆农业科学院库车陆地棉试验站党支部书记吾买尔江·库尔班正饶有兴致地打听着。“库车冬季比浙江寒冷一些,我们只要通过设施帮助三叶青越冬,就可以在新疆试试。你选好地,我给你寄些种苗。”白岩的这份自信更多地来自她的底气。

三叶青生长在山林下,喜阴湿冷凉,但近几年浙江出现极端天气较多,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低温寒潮,都对林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年,白岩带着她的学生深入林下,近距离观察三叶青的林下种植情况。在树冠下种植三叶青,树木可以遮挡寒流,避免被冻伤;夏天在树木之间用黑网遮阳,避免三叶青被晒伤。经过一次次的尝试,白岩和她的团队终于攻破了三叶青难以越冬度夏的技术瓶颈,助力农户培育三叶青优质种苗50万株,筛选高产抗冻株系4个,新建种植示范区150亩,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把科技、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的同时,白岩也把对专业的信仰和情结种在学生的心间。

为了能让学生多看一看基地里的作物,多听一听农民的“乡音”,很多时候白岩会带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租车组团下乡,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农民、土地建立情感链接。一次,白岩带着学生一起下乡,途中经过一家农户。家中的老人热情地从地里拔了野葱,炒了鸡蛋招待他们,“村里的人对科技特派员都特别尊重”。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盘炒鸡蛋的香气依旧萦绕在白岩的心间。

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战役”

时间的竖轴清晰地记录着科技特派员在探索乡村发展上的每一个脚印。

2005年,入职不久的白岩就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到临安湍口镇做科技特派员。就这样,白岩拖着行李箱,倒了不下3趟车才到目的地。在这个“只有两条街,5分钟就能走出头”的小镇上,白岩单枪匹马地开启了她的科技特派员生涯。

2017年,白岩来到衢江双桥乡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原打算复制之前成功的经验,然而一名果农的求助让她改变了想法。

在外打拼多年的陈立明回到家乡,发现当地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桃子,于是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从山上整治到引进桃树,前前后后已经花费了600多万元,但光有热情,没有技术,陈立明的心里也打过退堂鼓。听说乡里来了一名新的科技特派员,陈立明重新燃起了希望,“创业真的很不容易,白老师,请您一定要帮帮我”。

看着眼前满脸真诚的果农,白岩决定放手一搏。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本是科技特派员的看家本领,但要从中药种植转为水果种植,对白岩来说,是一次全新领域的挑战,好在“学校有个好体系”。

从2013年起,浙农林大逐步探索科技特派员体系,从个人科技特派员结对项目到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产业,再到法人科技特派员支撑全域发展。因为背靠“大树”,白岩越发觉得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除了传播科学知识,更像是在知识技术与农民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系上的一条纽带,“这样一来,资源就盘活了”。

经过一群人几年的努力,原本荒凉的山坡上终于开出了粉红色的桃花,犹如少女的丝带缠绕山间。果园800多亩、桃树2万多棵、年产鲜桃10万公斤、果农年收入近800万元……这些数字共同勾勒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好景象。

产业做起来了,如何帮助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在白岩的心中,她开始描绘更大的蓝图——“以中药养生为中心,结合休闲健身、中药种植、防病养老、生态农业等多个产业配套,打造一个药养、生态特色综合体”。于是,在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下,往日的荒凉地变成了“黄金田”,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百姓增收致富。

坚守18年的“答卷人”

从临安出发,汽车驶过高速,爬过陡坡,绕过小道,终于在近3小时的行驶后到达了目的地——淳安下姜村。这条进村的路,白岩再熟悉不过。

2020年,白岩得知学校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下姜村接力指导中药种植,专业对口的她便在第一时间报了名。从那以后,她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距离学校200公里外的下姜村基地里,服务的范围也从下姜村逐渐扩大到周边几十个村镇的“大下姜”区域。

在当地人眼中,葛根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疙瘩”。为了提升葛根产量,白岩在引进良种的同时改进了葛根的种植方式,将葛根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产量也足足翻了一番。然而3年前,某葛根生产企业负责人张荣朝为产业转型升级犯了愁。由于当地缺少加工厂,需要将葛根运输到外地加工,“绕了一圈,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经过几次调研,白岩最终说服张荣朝建造厂房,“你有困难,我帮你找专家解决”。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承诺,张荣朝放心大胆地干了起来:一间6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建起来了,葛根被加工成面条、酒、面膜,村民们的口袋也变鼓了。张荣朝仔细算了算账,做了深加工后,企业利润新增了400多万元。

在一次下乡调研中,白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午的下姜村格外热闹,参观学习的大巴来来往往;可到了下午,整个村就变得冷冷清清。“看着热闹,其实村民们的收入不见得有多少。”

“把产业链做起来,农民才能多获利”的想法在白岩心中扎了根,她再次找到张荣朝,将她曾在衢江双桥乡的成功尝试带到了枫树岭镇。随着葛谷养生园的建成,一条围绕种植、加工和康养的全产业链为当地村民带去了更多的致富路径。在白岩的带动下,相比10多年前“种什么赚钱”的困惑,越来越多的农户跳出了一产种植的思维局限,在二、三产领域不断尝试。

“原先我们下乡是当老师,现在下乡是当学生。”18年科技特派员的经历不仅让白岩亲历了浙江农村的巨大变化,更让她对科技特派员有了新的理解。白岩坦言,科技特派员从之前技术和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变成了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答卷人”,“农民在向科技特派员提出新问题的同时,也倒逼科技特派员在解决乡村产业问题的过程中,凝练出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这是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农村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①白岩在种植基地为学员讲解种植要点

②白岩(右一)在种植基地开展植物研究

③图为中药材作物七叶一枝花

(以上均为学校供图)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