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挖掘在地资源
拥抱互联网的科创教育

学生在智慧农场的大棚里和番茄比“身高”。(本报记者 杨 倩 摄)

□本报记者 杨 倩 江 晨 通讯员 陈怡夏

随着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全球首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正式亮相,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的学生们正翘首以盼即将到来的入馆体验活动。

收到互联网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参观邀约时,校长夏富庆二话没说,爽快答应。在他看来,科学教育应是“做中学,玩中学”,这就需要大量能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场域。

作为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乌镇汇聚了众多科技科普场馆和基地,成为科技资源的富矿。这些年来,学校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在地资源,让科学教育变得丰富多彩。

科创教育“向外看”

植材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学校积极拥抱技术,从2015年就开始探索“数智课堂”。2017年,学校确立了从技术学习走向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路线,在互联网产业的牵引下,力求拓展学生的科学学习空间。

走进学校的创客中心,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编程机器人等映入记者的眼帘。夏富庆介绍,目前,学校已有“EV3机器人”“makeblock机器人”“小园艺师”等一系列“学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学生努力把兴趣变成特长。

然而,校园里的空间终究是有限的,从2020年开始,学校牵手乌镇STEAM青少年科创基地。机甲大师馆、创客3D打印馆、人工智能编程馆、非遗草木染馆……基地里丰富的场馆资源使学生们的科创环境有了全面提升。

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前去研学,体验各种科创项目,学校还与基地在科技兴趣社团建设、科技赛事辅导和校园科技节等方面展开合作,聘请基地教师担任辅导员,共同开发课程,营造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成效显而易见,学生的科学兴趣被点燃了,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在今年8月举办的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学校的两支代表队取得了突破,分获全国一、二等奖。

校企合作“引资源”

随着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学校周围的科技场馆、基地越来越多。

学生们始终记得去年走进乌镇百度Apollo Park开展研学时的场景。坐在“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内,体验自动驾驶技术;跟随讲解员,学习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汽车智能化的相关知识……曾经只在科幻片里出现的无人驾驶技术,就这样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在惊奇、欣喜之余,他们也默默地想:“有一天,我也要做这样的科研开发工作。”

谈及与乌镇百度Apollo Park的合作,夏富庆非常感谢相关部门对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支持:镇政府、市科协、市教育局等部门立足学校特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介绍相关的企业资源。“这些互联网企业都很乐于与学校合作。”夏富庆说。这也给了他主动出击寻找资源的底气。2021年,夏富庆主动联系了距离学校仅2公里的乌镇百度Apollo Park,校企一拍即合。

还有乌镇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乌镇互联网医院……学校已与周边多个场馆基地合作,学生们不出小镇,就能感受最前沿的科技魅力。

科教融合“做中学”

“几天不见,这番茄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生菜苗苗长出来了吗?”“看,这里也结了一根黄瓜。”……经过了国庆长假,学生们对智慧农场大棚里的蔬菜甚是挂念。学校特聘的校外科技辅导员赵宇早已在此等候,当天,她要指导学生给番茄“打杈”——每株番茄只保留一个主干,其余侧枝全部摘除,以平衡营养消耗、控制长势、加强通风透光,好让番茄长得更高更壮。

乌镇拥有7000多年的农耕文化。依托世界互联网小镇的特色与优势,2022年9月,学校开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的智慧农场。在这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里,种植区、水培区、育苗区、授课区一应俱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都装上了“智慧大脑”,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无土栽培、鱼菜共生等多种“现代农民”的种植技术。

过去,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校外农业基地体验科技种植,赵宇告诉记者,去年学校提出要在校内打造智慧农场。“未来从事农业的人也需要懂得很多科学技术,让学生们在智慧农场学习和体验,做好科普和启蒙,意义重大。”赵宇受聘成为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到校指导,传授现代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在该项目的牵引下,科学教师结合学科内容,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的茎、叶、花以及生长变化;美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农场作物的写生,组织为番茄设计销售海报和包装盒等活动;劳动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水肥一体、育苗、摘心等劳动技能培训;科学社团的学生则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开展番茄侧枝扦插、人工授粉等项目的研究……

“‘科学+’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分管科教工作的副校长金国江表示,以智慧农场为载体,学校积极开发跨学科融合项目,将科学教育的普及纳入全学科、融入学生日常学习。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