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
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初级中学:
锚定“五育”融合的发展赛道


□本报记者 刘丹丹

秋阳照耀下的湘湖,恰如一面飞镜,清澈明净。沿着叠翠流金的湖畔往西几公里,便是钱塘江、富春江及浦阳江三江交汇处的闻堰街道。3年前,在街道中心位置,一座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崭新校园拔地而起,这就是辖区内唯一的初中——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初级中学。

校园虽新,但闻堰初中的办学历史已有50余年。经历过萧山区初中第一梯队的辉煌,也遭遇过教学质量下滑的低谷,如今的闻堰初中,在崭新的现代化校园中,借助区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重新出发,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在萧山区教育局综合测评中,成为全区进步最大的10所学校之一。校长陈建鑫认为,任时移事迁,学校追寻“让闻堰的孩子享受一流的教育”这一初心始终未变,锚定“五育”融合赛道不放松。

破局:让书法成为重启辉煌的钥匙

在学校的闻雅书法社里,“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基地”这块牌子陈建鑫格外珍视。

早在2004年,闻堰初中就启动了书法教育工程,设立闻雅书法社。2005年起,学校先后被评为萧山区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基地;2007年参加第23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在浙江省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上5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直至200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基地,书法教育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在全国打响名气。然而近10年,这块牌子逐渐被遗忘,蒙上了一层尘。

学校提质亟须破局,从哪里入手?陈建鑫辗转思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的体育教师王利风进入他的视野。“我们学校一直有学书法、练书法的传统,许多教师都热爱书法。”王利风自大学毕业后就在闻堰初中任教。陈建鑫认为,书法或许能成为那把打开困境的钥匙。

每周,七、八年级的学生都有一节书法课。王利风也从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书法教师的双重身份逐渐转变,去年起成为一名专职书法教师,并担任闻雅书法社的负责人。书法社内部装潢雅致,墙上悬挂的都是学生的作品。这名学生考进了萧山中学,这名学生出国留学了,这名学生的书法又获奖了……王利风对这些作品的主人如数家珍,脸上泛出引以为傲的微笑。

“学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陈建鑫和王利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借力:智慧体育让锻炼成为日常

学校共有8幢楼,分别以“闻”字命名。取“正心人和”之意的闻正楼,是九年级的教学楼。面临中考,为方便学生随时锻炼,学校在闻正楼一楼大厅,搭建起一个包括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的智慧体育测试平台。

墙面上“用汗水感受每一次心跳”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一块看似普通的立定跳远测试场地,却很不简单。每当有学生站在指定位置练习立定跳远时,另外一面墙上的电子显示屏上就会出现该学生的成绩排名、运动轨迹,以及准备、起跳、腾空、落地等每一个动作的分析数据。

九(4)班的魏梓涵凭借257厘米的成绩占据榜首,不时会有学生来挑战他,一到课间,这块场地就热闹非凡。

传统的体育测试中,由教师人工记录学生成绩,无法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有针对性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有了智慧体育平台,不仅能准确记录学生的成绩,还能系统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成绩。此外,每个学生的运动数据在终端设备上即时显示,学生之间可以自行对照,寻找差距,激发运动竞争意识,这也是体育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在教学楼,学校还在操场设置了智慧跳绳、50米智能测试等项目,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专业又精准的体育测试。陈建鑫认为,智慧体育测试平台的引入,犹如“鲇鱼效应”激发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在动力。

迎新:把劳动课堂设在智慧农场里

200平方米的大棚种植农场、5万平方米的露天种植区、配有大数据平台的空中智慧农场……这一切竟然在一所初中实现了。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让劳动教育充满科技感,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联动”在闻堰初中“梦幻上演”。

走进学校的智慧农场,空无一人,但是灌溉系统、智能温湿系统、自动化气象站等设备都在有序运行,“智慧农场数据大脑”的显示屏上数据不停滚动。成串的盆栽草莓苗像灯笼一样码放整齐,绿油油的叶片长势喜人。

然而,就在去年,学生们还在为草莓的生长发愁。后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分析了“数据大脑”中记录的温度、湿度、土壤和营养液成分等数据,终于找到了问题出在授粉环节。在智慧农场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植物的生长习性,自己动手去养护植物。还要学习物联网、编程等知识,控制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用更科学、准确又省力的方法管理植物。

当劳动教育变得智能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相应作出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自我革新的积极性。在学校的劳动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设定一个植物培育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关注哪些参数,以及如何获取这些参数。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劳动课走出去,学校还在智慧农场中开展远程互动劳动教学,邀请农技专家远程授课,学生们还可以线上参观农技专家的实验室、试验田等。就这样,学生们培育出的作物从樱桃萝卜、黄瓜等蔬果,逐渐变为铁皮石斛等中草药。

不过,学校并未淡化传统的劳动教育,校园外围的桃园和李园即将改建完工,一个依河而建并通过桥梁与校园连接的生态园很快会呈现在师生面前。地面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图,回廊上种植葡萄,每个班认领责任田……陈建鑫已经在脑海中做好了规划,他认为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接地气,也要不断向外探索更多可能性。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