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形”“行”“变”“保”四字工作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 沈旭东
落实《实施办法》的要求,需做好“形”“行”“变”“保”四字工作。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要保驾护航,深入调查研究以把握区域、学校的课改现状,建立共同的课程价值观,确立课程育人的信念;要理清学校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指导、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各要素的标准化;要通过试点校先行、集群共建、区域共享等路径,提升区域课程改革质量,强化对学校课改的督促、评价,使《实施办法》扎实落地。
“形”即需要制订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一是学校要根据本校的育人目标、办学主张,结合校情、资源、区域等因素,科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要重点关注各类课程及科目的设置比例,尤其是对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可统筹使用课时的课程,要确保开齐开足;二是学校各学科组要根据2022版课程标准,结合现有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制订课程实施方案,重点关注核心素养在各学段、年级的落地。
“行”即开展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式,呈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样态。一是课堂教学方式要从“教”转向“学”,实践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进行差异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要强化学科实践的育人功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探索知识情境化、问题驱动化、学习实践化,使学生学会像专家一样思考;三是能进行多元化、适性的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四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各学科能基于本学科而与其他学科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评价观念,从“育分”转向“育人”。一是要树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教育思想,确立以培育课程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教学思想,从“识记立意”转向“素养导向”;二是要破除教学功利化、短视化现象,特别需要克服“死记硬背、过量学科作业、排名次是为了提分”的想法,建立科学的、符合评价伦理的学业述评方法和制度。
“保”即保障学校课程改革行动的顺利实施。一是确保新理念、新举措的落地,开展对教研员、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把握国家、区域、学校对课改的要求,重点突出对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二是确保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在区域层面组织多方审议和论证,特别关注三类课程的政策性要求;三是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改革不走样,对在课程改革行动中出现的优秀典型案例,能及时推广;四是确保课改所需的培训、研究经费,尤其是对薄弱学校的扶持要到位。
尊重差异,培养悟性
□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校长 董建康
《实施办法》指出,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关键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要从“控制性”向“指导性”转型。
创新源于悟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悟性培养很重要。学校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上,要强调集体精神;而在学力培养上,一定要突出个性。我觉得比“学生立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持自己的立场”。
以作业为例说明。作业本质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相信学生,给时间、给空间,赋予学生必要的作业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做“减法”,在已掌握知识内容的前提下,不做重复、机械的作业;鼓励学生做“加法”,寻找并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按兴趣与特长选择作业。通过一“减”一“加”,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可以称为“自主思学”。这改变了学生对作业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变得精准、灵动,学习的悟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发挥学校的课程自主权
□省特级教师、嘉兴南湖实验学校校长 王建良
根据《实施办法》意见,学校可以在周末开展综合实践类亲子活动。以月或学期为时间单位对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做规划,让学生在集中学习或长程学习中实现更从容、更深度的学习。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利用《实施办法》为学校留有的空间,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根据学校传统、生源结构以及其他资源,编制出有个性的校本方案,培育全面发展且有特长的学生。
聚焦学生的素养导向
□温州市实验中学校长 黄 慧
管理学中有个“黄金圈思维法则”,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画成三个圈:最外面的圈是“what”层,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面;中间的圈是“how”层,就是怎么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最里面的圈是“why”层,就是为什么做这件事。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启发,它让我们明白“理解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这是行为的内动力。只有达成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的一致认同,才能真正地劲往一处使。
《实施办法》在总目标中很明确地指出,通过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凸显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这既是对国家课程方案扎实落地的一种深度体现,又为一线学校指明了变革路径,提供了改革空间。
面对《实施办法》,我们除了深入解读,更要及时对学校多年来的教学进行系统梳理。学校应当始终遵循国家意志,结合校情,找到自己深化教学改革的聚焦点,真实扎实地稳步前行,进而增强办学活力。我们找到的校本化做法就是以坚持迭代了13年的“学会学习”为支点,锚定育人方式的转变,构建起学校教育教学新生态,深化教学改革,以迎接素养导向学习时代的到来。
让每一个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
□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奉化区岳林中心 小学党总支书记 刘善娜
《实施办法》提出,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凸显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我认为要特别注重学段衔接,幼小衔接坚持零起点教学,将一年级第一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要科学制订方案,学校可根据实施需要灵活安排课时,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统筹安排课内外学习和校内外学习,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要推进综合学习,根据学科特点,科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落实因材施教。
优化“两表四图” 落实课程实施
□省特级教师、义乌市绣湖小学校长 朱向阳
落实《实施办法》,学校必须要规划并明确育人目标、教育体系、课程架构、课堂样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我校的具体做法是:规范“两张表”,规划“四幅图”。
规范课程表,从内容层面统筹设置三类课程;规范时间表,从时间和空间层面体现课程设置比例和课程实施。规划育人目标图,清晰培养怎样的人;规划教育体系图,明确怎样培养人;规划课程架构图,丰富培养载体;规划教学改革图,优化教学策略。以“问学课堂”为探索方向,形成“以问引学,让课堂学教归位;以问导学,让教师教学到位;以问拓学,让学生学习‘越位’;以问评学,让学习评价补位”的教学策略。
乡村学校期待“三改”
□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校长 周国平
乡村学校在落实《实施办法》时,会遇到一些阻力和问题。我们希望:
一是改检查为共享。以往教研部门喜欢到学校进行各项教学检查,教师们疲于应付,没有动力,也没有习惯进行更多思考。如果能通过资源的共享,解决乡村教师备课困难等实际问题,能更有助于他们有时间思考和落实《实施办法》。
二是改观摩为参与。通过教研重心的下移,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教研活动下移,让更多的乡村学校和教师参与其中,会更有助于落实《实施办法》。
三是改评估为协助。文件下发后就会有评估,部分校长已经习惯了用材料“对付”评估。希望教研部门能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培训,多聆听校长和教师的心声,给校长和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真正落实《实施办法》。
“三视”教材,努力备好每一节课
□省特级教师、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
金明强
教材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常用、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我主张“三视”教材,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三视”教材,是指在备课时,教师能从课程、文本、学生三个维度审视教材。它包括三项内容:
俯视教材,读懂课程。手握教材,脑里应该有课程。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师可以从现行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关键问题三个角度俯视教材。现行课程标准是备课的行动指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发展目标,教学关键问题是实现学生发展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
透视教材,读懂文本。在备课中,教师需要考虑透过教材读懂文本,把读懂文本的方法传递给学生。我们要借教材导语读懂文本整体指向,从素材结构读懂文本呈现样式,就内容组织读懂文本话语方式。
凝视教材,读懂学生。备课应当从学生立场出发,梳理教材的前后衔接点,考量学生的已知点;研读教材呈现的新内容,确定学习的重难点;琢磨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设定教学的育人点。根据学情,从学生已知点确认教学起点,从学习重难点确定教学着力点,从设计立意点确立教学育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