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

打开特殊学生的“人生之门”
——记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
(学校供图)
(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童抒雯

俞林亚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和俞林亚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的“明星”店——“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它也是一个咖啡馆。她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店员熟练又亲切地介绍咖啡、点单……“店员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我们的咖啡馆很有人气的。”俞林亚的言语间尽是自豪和欣慰。

从教27年,俞林亚收获了不少荣誉:浙江省特级教师、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助残之星……这些荣誉记录着俞林亚将特殊教育推向台前的每一步,但在她心里,打开特殊学生的“人生之门”才是她最渴望做的。

叩响特殊学生的心门

由于父母都是学校教职工,俞林亚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泡在学校里。对于教师这份职业,俞林亚并不陌生。在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后,即使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学生,俞林亚也依旧乐观,“再难也不会难到哪里去吧”。

然而,实习期间的第一次讲课经历打破了她的幻想。“一节课40分钟,10分钟就讲完了”,台上台下,面面相觑。课堂上的落差感在现实中继续蔓延。很快,俞林亚发现,特教教师还需要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坏脾气,“几乎每个特教教师都被学生咬过,我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在特殊学校的课堂上,重复是一种常态,有时候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都需要重复数十遍甚至是上百遍,更多时候考验的是耐心。

俞林亚把这些问题的症结归咎于“不了解学生”。在特殊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有智力障碍、有语言障碍、有脑瘫、有孤独症等,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靠近”学生,俞林亚最关心的就是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她的课堂上,她会带着学生了解肥皂的作用,会告诉学生怎么用肥皂,也会教学生怎么买肥皂。入职第3年,俞林亚就获得了全国首届特殊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设计的多个教具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俞林亚说:“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且最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老师要做的功课。”

在俞林亚带的第一届学生中,一个男孩用尽全力努力发声的模样一直刻在她的脑海中。每当俞林亚经过他身边时,男孩总会很努力地练习发音,看着学生真诚又渴望的眼神,俞林亚告诉自己:“我的学生都这么努力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他们?”

在和特殊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俞林亚发现,一些学生发不出声音的根源在于口部肌肉没有力量。可是,找到了“病根”,却没有“良方”。于是,俞林亚主动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康复系的研究生,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终于设计了一套面向培智学校学生的语言康复训练课程。

在探索特殊教育新途径的过程中,她先后参与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主编浙江省地方教材《生活数学》《康复教材——大动作篇》等,开发了100多个微课资源……在俞林亚看来,特教教师不是保姆式的教师,而是需要“用专业的知识帮助特殊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生路径”。

打开特殊学校的大门

每周二下午,来自杭州市时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走进校园,和杨绫子学校的学生同上一节课,一起学习手语、体验盲仗和轮椅,一起做游戏……作为杭州市中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也是杭州市爱心教育体验基地,杨绫子学校的学生并不孤单。

然而,在很多年之前,这样的画面却不常见。俞林亚回忆自己刚入职时,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家里有个特殊孩子,家长都是“藏着掖着”,教师本身对职业也缺乏认可。

“要改变”的想法在俞林亚的心中生了根。2007年,俞林亚开始分管学校教学。2010年,俞林亚成为杨绫子学校校长。进入管理层后,俞林亚开始思考:“杨绫子究竟该成为一所怎么样的学校?”“把校门打开”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俞林亚下定决心:不仅要改变社会对特殊教育和特殊孩子的看法,更要唤醒特教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打开校门之前,俞林亚一直在打磨两件事。

第一件事,课程改革。“我们要把学生教好。”这短短几个字却承载着特教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和教研。俞林亚发现,和起初相比,近几年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原先适合轻度学生的课程已经不太符合中重度学生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俞林亚一直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研发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等校本教材,通过创造真实的生活场景,让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和现实生活产生链接。

与此同时,她将自立劳动、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区劳动和职业劳动融入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自带辨识度的“杨绫子实践”。在她的带领下,去年学校编写的《“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二件事,走出去。“特殊教育办学绝对不是封闭式办学,青菜炒青菜永远是青菜。”在杨绫子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教师们每周都要去普通学校听课、参加教研,并且每周都会留出时间,讨论教学问题,哪怕问题小到“如何帮助学生少流口水”。在俞林亚看来,特教教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看看牢”“管管好”,而是要用自己的专业性去改变学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信任。

在带着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俞林亚也总是为特殊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参加孤独症全国公益巡回画展;鼓励学生远赴美国、阿联酋参加篮球特奥会……今年10月,杨绫子学校的学生还将在亚残运会的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

为特殊学生找寻出路

在“智慧树”咖啡馆,朱以灵可是明星店员,打扫卫生、收发快递、招待顾客……每个工作他都能应付自如。2015年,朱以灵从杨绫子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智慧树”。去年,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于是,“智慧树”便成为他最亲切温暖的港湾。

“智慧树”咖啡馆是俞林亚带着特殊学校学生踏入社会、独立就业的一次大胆尝试。2010年,在俞林亚的带领下,杨绫子学校开始探索适合特殊学生的共享式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这家专门为特殊学生提供劳动、学习、就业的产教融合基地“开门迎客”。

事实上,“智慧树”的成立并非一时兴起。2010年,学校对已经毕业学生的生存状况做了一次调研。“回来后,很多老师都哭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为无处可去,只能待在家中。久而久之,学生的生活习惯、状态又回到了原点。“感觉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特殊教育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俞林亚的心中。

面对现实的痛点,俞林亚下定决心,“一定要帮特殊学生找到一条出路”,于是“智慧树”应运而生。为了接轨社会上真实的就业场景,“智慧树”里也分设多种岗位:超市收银员、图书管理员、咖啡馆服务员、厨师等。目前,“智慧树”已经为20多名特殊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他们也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人。

与此同时,在俞林亚的努力下,学校与企业、社区共建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三级就业梯度,轻度智障的毕业生可以进行独立就业,或在家人陪伴下进行辅助性就业,而重度智障的学生也可以在残疾人之家找到合适的岗位。“我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就业,活出生命的价值。”这是俞林亚的心愿。

俞林亚总是说:“特殊教育,一个人走不远,需要抱团取暖。”她在全国发起培智劳动联盟,目前有100多所学校加入;打造的“智慧树”咖啡馆作为全国残疾人组织助残就业项目进行推广;成立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及乡村工作室,培养了多位高级教师和省市教坛新秀。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走到了聚光灯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打开了各自精彩的人生之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