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8月25日 星期

如何培养浙派未来教育名家


□本报记者 言 宏 张纯纯

“如何用浙派教育名家的精神文化和丰富实践,激励和引领今天的浙江教育人?”“如何追求教育家办学,促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2023浙派教育百家论坛上,“如何培养浙派未来教育名家”的沙龙吸引了参会人员。

教育名家的画像是怎样的

嘉宾们认为,教育名家不等于名校的校长和教师,不能与拥有名校长和名教师称号的教育者完全画等号。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质。

“我心目中的他们,一定是面向未来,弘扬传统,深深扎根于今天丰富的教育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具有一定示范性的教育人。因此,鲜明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育实践、独特的办学风格,是我心中的画像。”浙江省特级教师学会会长尚可认为,浙江文化孕育形成了务实、创新、灵动、开放的浙江教育文化精神,也催生和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浙派教育名家。他们都具有敢为人先、开放兼容、求真务实、灵动睿智的特质。这是浙江教育的历史文化根脉,是今天滋润浙江教育人的宝贵养料。因而,教育共富背景下浙派未来教育名家一定具有历史上浙派教育大家的精神烙印。

“教育名家应有三个特质:一是育人为本,这代表了教育名家深入骨髓的教育情怀;二是实干为基,也唯有实践才是检验教育名家的基石;三是创新为要,教育也是一种创新的思考,创新力是今日教育家不可或缺的内核。”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认为,浙江有着丰富的精神谱系,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有凝聚了浙商敢闯敢拼品质的“四千精神”,这些精神的深刻内涵与他心中的教育名家特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绍兴柯桥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为民道出了教育名家特质的三个关键词,即热爱、创造、引领,其内涵可表述为“涵养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躬身教育实践,创造教育业绩;凝练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未来”。省特级教师、衢州实验幼儿园园长徐丽娟认为,教育名家应该智慧又浪漫、个性又踏实,专业实力令人深感信服和崇敬,人格魅力令人倍感温暖和力量。要既能目标明确,高瞻远瞩把握规律和方向;又能追求过程,感受教育的大爱和美好。

省特级教师、杭州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认为,成为教育名家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来自山区的省特级教师、景宁县红星小学校长吴月圆动情地说:“应该是能看见百姓甘苦、儿童疾苦,并为解决或缓解儿童疾苦不懈努力的教育人。教育是与人心打交道的。只有走心了,做出成果了,才称得上是名家。”

教育名家如何自我成长

“教育名家的成长,关键在自身。”尚可认为,内生动力来自理想使命,来自情怀责任,来自热爱追求。教育名家要面向未来,满怀理想,坚守初心,做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沟通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智慧地解决复杂的教育实践问题,由此不断发展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思想。

项海刚强调教育名家的成长之路要抓住三个“力”:一是事业信仰力,二是专业学习力,三是职业幸福力。如果以培养眼里有光的学生为宗旨,教师们就能读懂学生,不做育分的机器。在教学之路上做一个爱的守望者、正能量的传递者、永远的学习者和未来的创造者,这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成长,更将带来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尊重,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名家。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产生教育名家是嘉宾们的共识。杨一青认为成长的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教育名家应该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出来的。在办学实践中提炼办学思想,又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提炼出来的办学思想。自觉地把办学思想转变为办学行为,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高,直至取得明显的办学效果。省特级教师、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认为,教育名家要让教育回归原点,永远处于学习的进行时态,做思考的实践者,在实践中落实“传承、守正和创新”。

在推进共富的道路上,教育会面临地域性的、阶段性的问题。在吴月圆看来,教育名家应该是“破题者”,一定能见别人之所不能见、想别人之所不敢想、做别人之所不会做。能与时代肝胆相照,与儿童偕行与共,把教育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教育名家培育需要怎样的外界环境

教育名家是“生长”出来的,内生发展与外部支持缺一不可。

嘉宾们呼吁要建立名师名家培育的协同机制。尚可认为,这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架梯子、树牌子,需要制度机制的有力支持和保障,还需要宽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适宜的成长土壤。沈为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名师名家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基层学校等多主体参与。通过专家引领、成果展示等多种培训形式,进行进阶式的系统培养。”项海刚介绍了上城区的做法,教育局给每一类教师设置了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也就是“五阶段五梯队”教师培养体系,用目标牵引教师融入团队,教师们也用他们的专业学习力回馈团队,提升获得感。吴月圆则提出了培育教育名家所需的三种助力:一是助力教育情怀养成,二是助力专业影响力提升,三是助力教育视野扩大。

会场上,嘉宾们一致认为教育名家培育需要在实践中磨砺。“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优质学校的过程,就是教育家的培育之路。”黄兴力觉得,教育名家培育不能仅仅提供高品质的讲座和考察学习的机会,更要注重培养对象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想。应该把教育名家培养对象安排在薄弱学校、非中心学校和问题丛生的学校,让他们在磨砺中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