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言 宏
100多年前,张雪门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国人建立的幼儿园,成为浙江学前教育的发源地。100多年后的今天,宁波的许多幼儿园仍在践行他的“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育思想,推行新时代的行为课程,来回应老百姓对“幼有优育”的美好期待。
百年岁月,时代变化,一颗育人初心始终未变。8月12日至13日,近400名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基层学校校长和教师齐聚2023浙派教育百家论坛现场。此次论坛由浙江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宁波市教育学会、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等共同承办,主题为“铸文化根魂·创卓越教育——教育共富背景下的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教育优质均衡的“浙江样本”
在今年的论坛现场,不少局长和校长共同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招生压力大。自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以来,今年正好迎来二孩一年级入学高峰,特别是不少城区学校学位资源一直处于“爆表”状态,学位的调剂压力更是增加了不少。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徐继彬指出,目前,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控制在0.27以内,为全国最低,但对标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城镇挤、乡村空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一直以来,我们以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已经实现全部乡村学校和90%以上的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全覆盖”。
作为海盐县首个融合型教共体,海盐县武原中学与澉浦中学于2022年8月正式结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建立党政工一套班子,并成立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组织两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轮岗交流,带徒助教,提升两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共体的探索与实践,不是一所学校复制另一所学校,也不是简单的‘以强扶弱’,而是在合作共建中达到双赢。”武原中学校长钟战华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两校要互纳文化基因,找寻科学的共同发展路径。
天台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叶安逸对此深有同感:“如果只是城市学校的一味帮扶,乡村学校都长成了城市学校的模样的话,这样的共同体是走不长远的。乡村学校在空间和资源上都有优势,放大其优势,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教育活力,增强乡村学生自信。”他介绍,天台县石梁学校曾一度因为生源严重流失而到了存亡的关头,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后,2021年七年级新生增幅超300%,实现20多年来首次生源正增长。
在跑遍了浙江的90个县市区之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天雪提出,要以共同成长的教育来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只是教育共同体中的一个方面,政府和学校、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区域、学段之间都存在共同体关系,在这些共同体之间如何建立起‘协调、互助、共赢、绿色’的关系是需要不断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培养创新人才的“浙江行动”
智慧农场“快乐森活园”、“乒乓球的奇妙旅程”挑战赛、酒驾劝阻装置……分论坛现场,宁波市海曙区的中小学生们带来了自己的课程作品。与会者们纷纷驻足观摩,在这些学生身上,他们看到了小小创新人才的影子。
海曙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总督学许鹏浩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今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浙江省STEAM教育项目试点区,海曙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校内,海曙区加强校园科创硬件设施和科学教育环境建设,目前已有85.7%的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室,开设了无人机、天文、科技等以科创为主的拓展性课程。在校外,对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场馆和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研修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科创实践、课题研究的机会,并以学段融通的形式开展培训班,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三阶一体化打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每年都要面试近5000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最看重的是那些谈论起某个专业问题时眼里有光的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设计思维、工程思维、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所以关键在于内驱力。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培养而言,要能够保留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后再在某个领域里专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现有人才培养的困局”。
学生的内驱力如何才能被激发?优质课堂是关键。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绪培说:“什么时候‘学习’真正发生了呢?就是当课堂里有冲突、矛盾、似是而非、比较、感悟的时候。这个时候学习才是快乐的。只有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他们才有继续学习的内驱力。”
杭州市上城区于2020年9月启动“‘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项目。该项目以课堂观察为核心任务,让教师、教研员、AI平台成为评价主体,运用数据库衡量、音视频记录等多种技术,开展多维诊断与精准改进。“让更多的老师走出传统教室,走向技术中心,走出过往经验,走向数据实证,让技术更好地赋能课堂,赋能教学变革,赋能师生的思维发展。”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王莺说。
与时代同行的“浙派教育”
每年,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会在全校的师范生内选拔3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面试的过程中,教授何伟强同样看重学生的眼神明亮与否,“如果一个人的眼神明亮,说明他的内心充满能量,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具备成为未来卓越教师或教育家型校长的潜质”。
通过选拔的学生则需要每天坚持“晨跑锻炼”和“晨读锻炼”两项身心兼修的核心日课。此举旨在注重体力和心力的共同开发,从而培养起一名未来教师的生命自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自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真实明确的观念,才能真正明白学生的生命需求,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衡量指标正是师生的生命质量。”何伟强说。
这样的培养理念正是传承于浙学传统思想。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陈寿灿提到,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主体性思维是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的标志,王阳明提出的“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天地立心”等观点就在启示着当代教育要以培养人格独立、主体自主的个体为使命。
面对这样的挑战,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任学宝鼓励浙江教育人在先行中认清自己的使命担当,同时以巨大的热情、清醒的头脑、实实在在的过人之策向“浙里优学”所描绘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征程迈进,为浙江的老百姓提供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教育。
论坛也向浙江教育工作者发出倡议:立德树人,赓续千年浙派教育文脉;守正创新,助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促进浙派教育学术繁荣;锤炼提升,催生浙派教育名校名家;教育共富,辐射浙派教育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