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8月25日 星期
当“师范热”回归理性——
从高分考生到优秀教师的路有多长?


□本报记者 舒玲玲

越临近开学,徐豪辰越发憧憬大学生活,即将入读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教育技术学本硕衔接试验班的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将来想从事教育行业”。同样怀揣教师梦的施凯悦选择报考了杭师大科学教育(师范)定向专业,4年后他将回到家乡慈溪从教。

除了未来会成为一名教师,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点:高分录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师范专业依然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选项,同时也伴随着高分考生专业选择更加理性多元、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高分考生明显增多、学前教育等部分专业投档分下降等新的现象。

“师范热”还能热多久?如何将高分考生培养成未来的优秀教师?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什么是真正的“师范热”?

——期待优秀学生更坚定地选择

“今年明显感觉有所降温,考生选择更加理性。”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教师吕一凡乐见这样的变化,“希望真正有志于教育行业的学生加入师范生队伍。”其中,相比普通师范类专业,各类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招生的分数仍持续走高,“热度稍退但热情不减”。

专业布点多、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就业形势好是人们界定一个热门专业的重要考量。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师范热”,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牟凌刚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在他看来,虽然当前的教师学历普遍都在本科及以上,但学历层次上还有距离,“提高头部考生报考师范类专业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鼓励优秀的学生进入师范类专业成长为优秀的教师,未来再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是“师范热”真正期待达成的人才培养闭环。“越来越多高分考生进入师范生行列是好事。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信仰教育。”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舒志定说,育人是讲情怀的,除了编制待遇、职业稳定、社会地位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更追求对教育的根本理解、对儿童的理解与研究,这也是湖师院多年来将信仰培养、情怀涵养、情操塑造放在教育首位的原因。

如何高质量培养师范生?

——重新定义未来教师能力结构

当代青少年有新特点、社会对优秀师资有新要求、科技对人才成长有新挑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态成为过去,教育行业的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的求知方式和学习方法。“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能超越人工智能的教师。”舒志定说,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同行者。

浙师大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周跃良认为,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教师更应具备有效德育能力、课程与教学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尤其要研究德育能力的结构、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向。”他说,教师拥有良好师德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两码事,当前师范院校没有设置德育专业,甚至少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亟需补短,“浙师大目前已经在开发相关课程、自编教材,并以专业选修课形式试点推开”。

基于对未来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解与定位,在浙师大牵头下,省内多所师范院校共同参与,从标准引领、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3个维度入手研究如何推进师范生高质量培养。除了倡导建立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师范生招生、教育实践和专业认证等标准,周跃良认为,打破以师范院校为单一主体的培养机制迫在眉睫。“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不仅是师范生的‘消费者’,也应该成为‘生产者’。”周跃良主张,不仅要建立新型教师发展学校,构建刚性约束制度与责权利相匹配的协同机制,在师范生培养中落实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方责任,还要营造能支撑师范生培养改革和主体责任落实的数字化环境,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管评”的数字化升级。

绍兴文理学院在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的58所教师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师范生们见习、实习、研习的重要基地。“未来要培养拥有学科交叉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师范生。”该校教务处处长方小利说,但很多能力需要由校外导师带着师范生在实践中培养。为了弥补实践不足的问题,该校建立起师范生教学案例库,并分专业充实教学案例。此外,在最新修订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新增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识课程,调整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

怎样精准匹配学校的用人需求?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是趋势

记者采访中发现,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正越发受高分考生青睐,成为师范专业中的“香饽饽”。

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我省于2020年开展了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复硕”成了高中的刚需。浙师大、杭师大作为我省参与试点的两所高校,新学期也将准备首届学生的硕士转段考核。“考核通过就能免推录取为双学科复合型教育硕士,未通过者则将退出复硕试点,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物理学+教育技术学本硕衔接试验班是杭师大两个复硕试点之一,物理学院副院长侯红生介绍,进入复硕试点并不代表学生就能高枕无忧。

“本硕衔接培养更大的利好,在于能一体化地制定6年的培养方案,将主要课程前移,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师范技能培养。”侯红生感慨道,传统的师范本科教育并不能预设所有学生都会考研,势必为学生留出见习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而且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可能有割裂,也可能有交叉重复,“复硕试点是非常有益的探索,相信也会成为以后的趋势”。

尽管暂未列入复硕试点,绍兴文理学院也有属于自己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祖楠班”。除了继续保持在大三时遴选40人组建“祖楠班”,今年该校首次尝试通过高考直接录取20人,单独成班,并按“祖楠班”标准独立设置培养方案。这也就意味着“祖楠班”的20名大一新生将拥有校内校外“双导师”。“校外导师基本都是绍兴本地的名优教师、特级教师,他们会带来很多名师工作室的案例,相当于大一新生能提前加入名师工作室。”方小利表示,希望这种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双线并轨”的育人模式能逐步拓展到其他师范类专业。

“我们调查发现,教师的学历层次与其后续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当下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并不为过,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牟凌刚相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师范生培养也能如医学生培养那样,有本硕连读乃至本硕博连读的可能。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