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穿上工作服,戴上护目镜和手套,一只手扶住木锯,一只脚踩住木板,日前,在杭州市拱墅区红缨学前教育集团(西岸园)的草坪上,一项为小兔子造新窝的“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是线锯,锯木头的时候要垂直,不然很容易锯偏的。”“你负责量,我负责锯。”“在钉钉子前要做好标记,不然会钉歪的。”……只见工程队里的队友们有商有量,分工明确,有的计算木板长度,有的负责将两块木板用钉子固定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负责这项“工程”的竟是一群大班的小伢儿。
“一点儿也不累,我觉得有趣极了。”6岁的闹闹此时正专注地用线锯把一块木板锯开。在这里,锯子、锤子、钉子这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工具,都变成了幼儿们的快乐源泉。
走在园区里,关于木工的元素随处可见:用木桩和铆钉装饰的艺术墙,专门用来更换表演衣服的美妆间,用来观察植物生长的小房子……这些都是幼儿们的杰作。“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成人们总是抱着保护的心态提前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希望幼儿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做木工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红缨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黄静说。
早在2017年,红缨学前教育集团就开始探索木工教育。黄静至今都记得最初的木工坊设在一间小教室里,“幼儿们就在那里敲敲打打,很原始,很野生,但又很专注。”出于职业敏感,黄静捕捉到了幼儿与木工之间的“链接”,“好玩”“真实”“联结”的木工教育理念在红缨学前教育集团慢慢生根、发芽、成长。
“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在黄静看来,木工教育应该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幼儿投入木工活动时的动力则来自真实情境下的需求。于是,一座便于游戏的木拱桥、一个为小鸟遮风挡雨的鸟窝、一支随时可以接“订单”的安全维修队……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在叮叮当当声中成形、落地,“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看见并使用,幼儿们迸发出的成就感是木工教育最期待抵达的真谛”。
西岸园木工坊的负责人覃飞盈介绍,通过木工活动中的工具使用、预设主题和生成主题3个阶段,不仅将木工活动和幼儿园课程相融合,还保证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她表示,无论是木工活动的开启、推进还是评估检验阶段,教师都是活动的旁观者,他们把思考、操作的机会留给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变成了主动学习者,教师则更多地退到他们身后,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有木结的地方要用力才能敲进去,你一定很痛吧。”“木头,对不起,把你钉坏了,扔进垃圾桶你一定很孤单。”“我把一块木头和另外一块木头合在一起,它们一定很开心。”这是幼儿与木头之间的对话,在叮叮当当声中,他们不仅是创作了一件作品,更像是交到了一个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