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3年前,郑倩倩来到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时,感觉自己更像是走进了一所小学。原本就是由枫林镇中心小学改建而来的幼儿园,户外场地沿用了之前的操场,“整个场地以假草皮、塑胶地面为主,布局简单生硬,幼儿的户外游戏也只是把室内的游戏内容迁移到户外而已,这种环境很难链接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恰逢温州市“九把钥匙”农村园课改工程落地和枫林古城复兴计划实施,这所坐落于千年古城里的幼儿园开始了它的“野蛮”生长——
场景复原:一个园就像一个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场地固化、课程开展受限等问题,枫林镇中心幼儿园使用的“钥匙”是野趣游戏空间。
如何让占地近1400平方米的户外场地充满野趣呢?“感知枫林山水,融入山水格局,打通视廊、路径、自然的融合”这一古城复兴策略给了郑倩倩启发。将这样的理念传达给设计师后,郑倩倩拿到了一张精心的设计图,然而这种完全以成人视角打造的游戏场看似高大上,却并不是幼儿真正喜欢的。
于是,幼儿、家长、教职工、社区人员成了新一轮的设计师,“眼中的野趣”“玩过的野趣”“想要的野趣”“可用的资源”是他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想要在幼儿园的草坪上装一个蹦蹦床,这样就可以看到树上的小鸟。”“我家附近的溪边有很多小鱼,幼儿园里也可以造一个鱼塘。”“我想有一个大大的山坡,我们可以在上面打仗,也可以在山洞里躲猫猫、扮家家。”……幼儿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对野趣的期盼。
家长们也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野趣:“好想把楠溪江搬进来,楠溪娃就应该在山水边长大”“小时候特别爱爬树、摘果子、捉迷藏,总是玩不腻”……就这样,经过教育专家和设计专家的认证后,在教师们的努力下,这些大开的“脑洞”都一一落地成为现实。
如今,走进枫林镇中心幼儿园,一个既具有枫林文化烙印又体现儿童友好视角的野趣空间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原先大面积的塑胶场地被泥地所替代,建有几个凸起的小山坡,一条模拟楠溪江的长长的水渠蜿蜒在山坡之间,手压水阀、石缸、铁盆等随处可见,为幼儿随时戏水提供条件;石砌的灶台、竹木编织的隧道、青瓦搭建的戏水池、可以踩踏的水车再现着枫林镇的古建元素;山坡内还藏着幼儿们的秘密基地,完全根据他们的身高打造,成人进入时只能弯着腰;鹅卵石铺就的围墙边设置了种植区、养殖区,各类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鸽子、兔子、刺猬等动物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幼儿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饲养技能。总务主任邹伶芝介绍,在建造时,幼儿园还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从园所周边搜集了随处可见的稻草绳、木板、竹筒、鹅卵石等,让幼儿们更好地感受乡间野趣。
“我们还在打造过程中无意间找到了‘蒙泉’古井的入口。”邹伶芝说,幼儿园是楠溪高等小学的旧址所在地,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园内留存的一面建校石碑、一幢文保学堂、一口“蒙泉”古井和一个“忠孝之门”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枫林镇是山水之乡,也是耕读之乡,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内涵,我们都力求复原,让一个园就像一个村,使山水文化可视,耕读文化再现。”郑倩倩说。
盘活资源:一个村就是一个园
当复原完成后,枫林镇中心幼儿园并没有停止它的生长。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们发现野趣空间里的鹅卵石小路不够有趣,便重新设计跳房子、五子棋等游戏模块;山坡下的几块草坪由于幼儿们的滑草游戏而变秃,教师们重新播撒了几次草籽都不见效,幼儿们提出“为什么不种点东西呢”,教师们这才意识到原来种植区并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个区域;园内的文保学堂被政府修护并重新开放后,幼儿们搜集老物件为其装扮,并走街串巷调查采访曾经在学堂里上过学的老人们,比一比以前的课堂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还认真设计了牌匾,为其重新挂牌……
“很多活动和课程并不是由教师发起的,场地里的一花一木、一沙一石都是幼儿们可观可探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教副主任陈育育告诉记者,这些小小的、灵活的课程和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常态,“给幼儿一个环境,让他去体验,给幼儿一个机会,让他去创造,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
教师们也逐渐意识到,充满好奇的心灵,又岂是一间小小的教室能容纳,幼儿园所处的乡村正可以成为没有围墙和屋顶的教室。
因此,当大一班班主任金奕娟发现幼儿们很喜欢在山坡上玩野战游戏,但是对于山坡下的秘密基地却兴致不高,理由是秘密基地里并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她想起了距离幼儿园百米左右的惠日寺,浙南红军游击队曾在此整编为红十三军。于是,她带领着幼儿们在近在咫尺的红色遗址中亲身感知和触摸历史痕迹,聆听背后故事。回到幼儿园后,秘密基地被幼儿们重新打造,分出换装区、观影区、模型区和阅读区,每天上演着不同的红色故事,秘密基地也因此被命名为“小红洞”,成为该园弘扬红色文化的最佳场所。
郑倩倩告诉记者,随着古城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文景观被开发、修护,如永嘉名人徐定超的故居、御史祠、乡村博物馆等地,这些都为幼儿园提供了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开发了‘印象家园’特色课程,以‘知乡貌’‘品乡音’‘玩乡游’为内容,鼓励和引导师生打开园门,走进村庄。”郑倩倩认为,一个村其实就是一个幼儿园,教师们可以就地取材,让枫林古城成为一个有生命的玩学村庄。
反哺乡村:“邻里库”的温暖力量
除了山水田园和人文古建,郑倩倩发现乡村里还有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邻里“朋友圈”。
“我们幼儿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郑倩倩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劣势,“平时老人们闲在家里,只要有需要他们的时候,都会非常积极、热心,这样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也为我们盘活邻里‘朋友圈’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出园门,哪家院子里今天酿酒幼儿们就可以去观摩,一个做素面的邻居家就是他们的功能活动室,爷爷奶奶养的羊群是他们动物主题活动下的研究对象。邹伶芝说,通过家庭间、村社里的资源流通,幼儿们可以三五成群地到同伴家、邻居家、村社里一起研究学习。“这些资源都是邻居无偿提供,因此我们给它们取名为‘邻里库’。为了增强仪式感,幼儿还专门设计了‘邻里库’铭牌,目前已经为17个邻里资源进行了正式挂牌。”
在郑倩倩看来,更重要的是,“邻里库”不仅扩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还帮助他们收获了亲密、温暖的邻里关系,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比如幼儿们在跟着邻居阿芳一起学做黄馒头时,了解到她许多励志有爱的故事,深受感动,便主动向她学习,将自己做的黄馒头送给孤寡老人,带去温暖。”
大一班幼儿谷徐伊对徐定超故居熟门熟路,作为小导游的她,在带着记者游览故居时,会贴心地提醒,哪里的门槛比较高,要小心一点。而门槛上早已贴上了幼儿们的绘画,来提醒游人小心脚下,类似的绘画作品在村里的人文景观中也随处可见。“即使能力有限,我们也希望幼儿们能够努力去回馈邻里、反哺家乡,通过做小导游、参与村社微管理、传播枫林文化等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郑倩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