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13日 星期

打通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
绍兴文理学院校地党建融合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李 平

近日,浙江绍兴绍芯实验室科研启动场地正式开园,标志着该平台的建设进入全新阶段。绍芯实验室是绍兴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特种半导体理论和技术创新,针对MEMS、化合物半导体、先进封装等特种集成电路工艺进行技术创新,致力于解决我国芯片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作为集成电路制造和MEMS领域的重要学科带头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王跃林去年受聘为绍芯实验室执行主任。眼下,王跃林正带领以该校数理信息学院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研发团队,积极建设8寸MEMS中试工艺线,在服务地方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环境。

这是绍兴文理学院校地党建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实施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指引下,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主动谋划,树立“以党建为统领,推进校地合作,深度参与共同富裕改革发展工作”的校地党建融合思路,构建起了“1+17+6”全域融合党建联建格局。

“1+17+6”迸发活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为了民族再造复兴,为了光明,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终生!”5月22日,由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创排的原创校园话剧《周恩来在绍兴》被正式搬上舞台。该剧目的成功首演,让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全红赞不绝口,“历史细节把握到位,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现场表演栩栩如生”。

“在尊重、还原历史的前提下,以舞台剧的形式对周恩来总理在绍兴奋斗、战斗、生活的革命场景进行艺术再提炼,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校园里找到了新的载体和方式。”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卓光平说,“绍兴是越文化发祥地、鲁迅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校地结对以来,师生立足绍兴丰厚的文化土壤,主持或参与优秀文化、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更好地发挥了优秀校园文化对地方文化的辐射作用。”

去年,绍兴文理学院被列为全省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试点单位,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并逐渐摸索出“1+17+6”模式。该校党委副书记沈赤介绍,“1”是指学院党委和绍兴市越城区党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合作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17”是指该校17个二级党组织与绍兴市越城区17个街道党工委结对签约;“6”是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实施党建领航、教育培优、人才共享、科技赋能、产业强体、文化涵养等“六大工程”。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高标准抓好试点工作,以党建统领带动校地事业全面融合,推动“六大工程”落地落实。

目前,该校二级党组织与结对街道100%完成了校地党建融合共建协议签订,100%构建了党建融合“三张清单”,100%围绕“六大工程”开展了特色活动,校地党建融合“一院一品”特色逐渐形成。

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区域内有3家上市企业、2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自从数理信息学院党委与皋埠街道党工委结对以来,学院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黏合度更高了。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功率、传感和传输应用领域研究,提供模拟芯片及模块封装代工服务的制造商。公司以晶圆代工为起点,向下延伸至模组封装,产业链长,用工需求大。3月8日,该企业面向数理信息学院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会上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学院还通过开展“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积极联系优质企业针对性开展招聘,线上线下24小时推送招聘信息,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为力促校地党建融合取得实效,绍兴文理学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并联合街道开展创意性示范评比活动,打造校地党建融合示范街道、校地党建融合示范学院、校地党建融合先进个人,激发更多师生参与进来,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公益服务和项目合作等,服务地方的同时,激活学校发展新动能。

4月,该校评出了首批校地党建融合暨深度参与共同富裕改革发展工作典型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的“走进‘枫桥’大课堂,激发‘红色+’新活力”、医学院党委的“坚守初心使命,助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教师教育学院党委的“助力山区教育,打造共富新引擎”等案例上榜。

“三张清单”盘活资源,实现校地共赢

自从与马山街道党工委结对后,学生随时可以去辖区内的纺织业龙头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课;学生的校外导师阵容更强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数量增多;学院与企业一道编写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教材,企业正全方位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中来……对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师生们来说,校地党建融合带来的好处是实打实的。

而在马山街道,有着节能环保、纺织印染等主导产业,企业亟需人才支持,产业升级亟待先进科技成果支撑,如今有了纺织服装学院这个强大的“后援团”,不啻为一场及时雨。

今年2月,绍兴市委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会后,校地同步针对17对结对党组织开展部署,仅1天时间就完成了校地人才需求和供给匹配。“学院人才师资力量如何,有哪些科研平台和智库”“聘请企业导师,建立实训基地,希望深化校企合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打开绍兴文理学院党建基层智治标准化信息工作系统网页,点击“校地融合”,只见该校17个二级党组织梳理建立的“资源库”“需求仓”“任务包”三张清单一目了然。

“‘三张清单’贯穿融合的全过程、全流程、全领域,通过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形成闭环管理机制。”该校组织部副部长张代宇介绍,校地双方结合实际,把资源优势“亮”出来,并着眼于自身发展的问题,向对方提出需求,制定“任务包”。“资源库”“需求仓”后续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调整,常规年度任务清单每年制定一次,实行年度考核。任务即项目,明确目标、责任,并纳入党建基层智治标准化工作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截至目前,该校共建立资源清单312条、需求清单125条、共性任务8个、个性任务101个,有效解决了校地资源需求衔接难问题。

基于和越城区的校地“融合型”党建试点经验,该校还逐步启动和柯桥区、上虞区、诸暨、新昌、嵊州等绍兴市内其他县(市、区)的融合对接,并把“高校深度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校地党建融合的总框架、大机制下抓落实。“着力推动构建形成全区域建强、全领域过硬、全方位融合的‘三全’校地党建融合模式。”沈赤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