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浦江县的西南部,通济湖畔,风景迤逦,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就坐落于此。校园不大,一个操场,高低两座教学楼,一览而尽。5月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学校,探寻“一粒麦”在这里的故事。
下午1点,操场上,学生们正专注着给大麦脱粒。部分学生两两一组,人手一捆大麦,用力甩向石磨。“唰,唰,唰”,金黄的麦粒随着碰撞的节奏纷纷“跳”到了地上。仅靠甩,还有不少“漏网之麦”。另一边,四五个学生把麦穗铺在地上,轮流用连枷敲打麦穗,把剩余的麦粒“逼”出来。不一会儿,地上就铺满了麦粒,两名学生用扫帚把它们汇集起来,放到簸箕上,双手轻轻摇晃簸箕,将麦粒里的杂物扬出去。一旁,一台老式手摇风机静静等待着“上场”的机会,好一展清选分离技能……
明晃晃的太阳下,不一会儿,学生们就满头大汗。“感到很有趣、很快乐。”学生金瑜却不觉得累,在她看来,比起脱粒,更累人的是前不久麦子成熟时的收割工作——要弯着腰收割,还常常被麦芒划到,又痒又刺痛。
做非遗技艺的传承者
在江南水乡的农村,你能见到的谷物,大多是水稻,为什么福和希望小学会种植大麦?这还得从2010年说起。
浦江当地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剪贴。麦秆剪贴以麦秆为原料,旧时曾替代刺绣被用作团扇、草帽等麦秆编结品的装饰,后来逐步发展出台屏、挂屏等装饰品。当地的婚嫁、祝寿、开业、乔迁等喜庆活动中,麦秆剪贴艺术品常被作为馈赠礼物。
2010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麦秆剪贴艺术传承人蒋云花的非遗工作室,精致的麦秆剪贴艺术品引得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校和蒋云花看到了非遗技艺进校园的意义,于是“麦秆剪贴画”特色课程在福和希望小学诞生了。
一至二年级重在认识麦秆剪贴技艺,学生可以体验简单的麦秆剪贴画制作。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每周五下午有两节课时间系统学习麦秆剪贴画制作,除了学校教师,非遗传承人也会进校授课。对麦秆剪贴兴趣浓、有天赋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剪贴社团,随蒋云花来到非遗工作室,进一步体验麦秆剪贴画的设计与创作。
最近这两周,401班学生文卉都在埋头创作麦秆剪贴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新浦江人”,文卉过去并不知道麦秆剪贴这项技艺,而现在,她已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幅作品。被问及最想创作的主题是什么,她说:“我想做一些太空里的东西,比如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文卉的回答引来校长傅伟平的连连点头。傅伟平告诉记者,学校开设“麦秆剪贴画”课程已经有10余年,“感觉遇到了瓶颈”:这些年里,学校和非遗传承人蒋云花团队一直在“升级”课程内容,从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菊、十二生肖,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呐喊》等世界名画,甚至还有如哆啦A梦的卡通形象,都在学生精心剪贴之下美轮美奂地呈现,“有时候会觉得没东西可做了”。文卉提出的“遨游太空”主题,顿时令他觉得还有不少新鲜的主题可以挖掘。
一“麦”相承的劳动教育
“没东西可做了”的紧迫感倒逼傅伟平和学校寻找“麦秆剪贴画”课程的新出路。去年,劳动教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浙江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南》中,傅伟平发现农业种植、传统工艺与手工制作均为小学劳动课的内容要求,于是,学校开始往麦秆剪贴的“上游”回溯,从种下一粒大麦种子开始,开展劳动教育。
傅伟平介绍,“种植—加工—创作”是目前福和希望小学“一‘麦’相承”劳动教育课程的主线。
种植活动主要根据大麦的生长周期和节气来安排。从选种、播种,到除草、观察生长,再到收割、晾晒、脱粒,虽然地处农村,但学生们还是第一次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从去年11月开始,与周围农田相连的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里,不时传来学生们的劳动欢歌。
加工活动主要是学习制作各种面食。这天下午,503班学生正在制作浦江传统面食“米筛爬”。将面粉揉成面团后搓成细长条,掐下一块,用大拇指按住往竹筛上一滚,一个如迷你鱿鱼卷的“米筛爬”就成形了。学生们动作娴熟,不一会儿,竹筛上就“趴”满了红的、绿的、白的“米筛爬”——学生们还想到用火龙果和菠菜榨汁和面,丰富色彩。“这个很好吃。”“在家会帮妈妈做。”“你看,这样按一下就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地邀请记者参与制作。
创作活动是在原有的“麦秆剪贴画”课程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以前我们制作剪贴画的材料都是买的,现在我们实现了部分材料自给自足。”美术教师张晶晶说。从田间到纸面,麦秆需要经过浸、熏、蒸、漂、破、刮、染等20余道工序处理,师生们不仅开始用麦穗制作装饰品,还尝试着把自己种出来的大麦麦秆制作成剪贴画的材料。
“科学课上有搭塔实验,测试承重和抗风能力,我们让学生用麦秆搭塔。此外,我们还带领学生探究各种农具中的科学原理。比如脱粒时不断上下扬落簸箕,较轻的杂质会被‘吹’出簸箕,这就涉及空气涡流的原理。”傅伟平告诉记者,学校的“野心”不止于通过一粒麦子实现美育、劳育,教师们正探索将“麦子”融入各学科教学,融入德育建设,实现“一‘麦’相承,以‘麦’育人”的目标。
我们的劳动课秘籍
Q:记者
A: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校长 傅伟平
Q:学校以“麦子”为载体,已由美育成功拓展到劳育,正往“五育”并举的方向前进。学校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把“五育”放在同一个“筐子”里的?
A:最早开设麦秆剪贴画课程,就是因为这项技艺是我们浦江本地的,除了有非遗传承人,还有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能参与进来,感受非遗技艺。我校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学生们可以从家里带来农具,周围的农户能“客串”劳动教师,我们还有住校生,早晚时段去照顾地里的农作物很方便……可以看到,我们的一系列课程都是围绕现有的资源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的。因此,要以一个承载点来实现美育、劳育甚至更多“育”,在合理的顶层设计之外,还要找到实际的、因校而宜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