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6日 星期

牢记使命 奋力走在前列
——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浙大路径

□本报记者 张 莺

举办各级各类读书班,以示范“领学”、互动“联学”、争先“研学”,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沉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流大学法治体系与机制创新研究、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等13个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列出19项涉及广大师生利益的实事清单。围绕贯通培养、科教协同等重大问题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校院两级梳理出近700个调研课题和近千份责任清单。

专题党课、青年宣讲、学习研讨、主题党日团日、社会实践等学习实践活动在全校各院系蔚然成风。凝练形成“足迹与回响”等系列微党课30余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溯源研究,编撰《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并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材料。

两个月来,浙江大学的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成效迅速凸显。这背后是学校在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过程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让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相融相促,为学校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校党委副书记傅强说,作为我省首批开展党建“四个融合”行动的试点高校,一年来,浙大创新推进使命型党支部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聚焦目标功能、制度机制、组织力量及平台载体四方面深度融合的路径。

目标功能深度融合,强化使命认同

“抗战浙大西迁期间,教职员工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为新中国建设保留了科学文化的火种。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候,浙大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使命。身处新时代,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观?”在学校开展的“使命愿景大家谈”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教授发问道。

“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希望和力量。” 这是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朋的回答。工程师学院能源动力专业2021级研究生高近爽说:“作为青年学子,要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2021年以来,院士、院系负责人、党员教师、青年学子等群体被广泛动员起来,全面参与到系列使命愿景大讨论中。大讨论目前已累计举行3300余场次。经过总结提炼,成果编制成《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内容涵盖学校总体事业发展,以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六方面的战略目标和策略行动,成为下一阶段党支部建设的活教材。

“通过大讨论凝心聚力,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功能融合起来,广泛发动全校各层面明目扩胸,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大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办学理念、发展定位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实践中,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傅强告诉记者,高校基层党支部是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学校党委将服务国家的最高追求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覆盖到组织最细小的基层末梢,强化使命认同,推动党支部建成师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制度机制深度融合,保障使命传递

攻克硬岩隧道掘进装备关键技术,使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首创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是我国飞机制造领域近1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突破光刻机制造关键技术,为高端光刻机国产化奠定基础……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单位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得益于将教师党支部建在科研大团队上的制度设计,基层党支部在科技攻关中的组织力得以充分彰显,带领团队攻克了系列“卡脖子”科研难题。学院党委书记项淑芳深有体会地说,作为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4个国家教学与实践基地的重点院系,优化党建制度机制融合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组织工作就要精准保障到哪里。把师生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是保障使命有力传递的组织保证。如今,浙大的1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0余个校设新型研发机构等事业发展第一线,南海永兴岛试验外场、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援非医疗项目等重大任务最前线全部建起完善的师生党支部。

此外,为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设置、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浙大创新实践本科生党支部设置突出党—团—班协同机制,学生党建骨干担任班团干部,参与班团日常事务管理,常态化开展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关怀帮扶、生涯指导等工作,增强学生党支部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研究生党支部实行课题组与党小组“双组融合”模式,将政治素养培育和科研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学校也因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党支部。

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是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该支部创新性地推出了“红色会客厅”“红色先锋志”“红色实践行”“红色接班人”“红色监督窗”5个维度的红色成长计划,充分利用朋辈力量,在主题教育、学生党员发展、理论宣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党委研工部指导下,学院成立了研究生理论宣讲团,2017年至今累计打造精品党课108门,开展宣讲600余场,覆盖15万余人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本科生党员比例也有了较大提升。”学院党委书记汤海旸说,制度护航让每一个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得以释放。

组织力量深度融合,践行使命行动

在国家高层次人才党员队伍中,浙大绿色建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庆华算是个新人。2020年4月她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回忆起当初的入党经历,她动情地说:“校党委建立了正高级职称教师入党联系人制度,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就是我的联系人,并且专门前来参加了我入党的支部会,还在会上勉励我们青年教师要红专并进,在国家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必须有一支信念坚定、担当作为、深入践行一流使命的党员先锋队伍。浙大加强政治引领,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加强青年教师和专家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学校建立起引进人才谈政治立场、家国责任和担当作为“三必谈”谈心谈话机制和学校、学院、党支部三级联系培养机制。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原则上配备一名校领导或党委部门负责人担任联系人。 同时以“育人强师”全员培训为主渠道,面向海归教师、青年教师办好国情校史专题培训班,不断强化对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力量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支政治与业务能力“双强”的党员队伍。近5年来,已发展了88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时,学校将党支部书记岗位作为干部人才和优秀学生培养历练的重要平台,抓好核心骨干的择优选配、培养历练和党员队伍源头工程,建强使命行动的根本力量。在浙大,党建与业务双带头是党支部书记选配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书记、研究所所长“一肩挑”机制,党支部书记中正高级职称占比75%。选拔200余名“双专计划”青年学术骨干、党支部书记专聘到中层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构建起制度化、立体化、长效化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班、素质能力大赛、“领雁工程”实践历练等方式建强研究生党员骨干队伍。

平台载体深度融合,促进使命深化

5月31日对于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林斌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35年前的这一天,还是研究生的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身为一名老党员,他坚持“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为民造福”的信念,扎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一线,牵头成立浙江大学—钱塘智慧城光电联合研究中心,围绕“光学成像—泛成像—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创新链,推动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牵头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历时10余年研究完成系列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航天重大工程,获得相关领域技术发明一等奖。支部组织党员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荣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支部也因此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在林斌看来,基层党支部只有将日常组织生活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平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收获党建与事业发展的双丰收。这也正是学校党委打造高质量育人、科研、管理平台,以平台载体深度融合促进使命深化的初心。

据了解,近年来,浙大依托高质量育人平台增强党支部参与卓越人才培养的使命感。教师党支部牵头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健全“学校—学科—党支部—党员”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建立安吉余村“两山”理念诞生地等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近5年奔赴中西部、国家级科研院所、基层选调等重点地区、领域和岗位的毕业生中党员占比超过57%。教师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团结师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冲锋在前。近5年全校教师荣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6项,其中教师党员牵头的项目超过60%。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