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2日 星期

全球语境下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与中国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明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中国不会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也必然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在全球语境中贡献教育发展的方案和智慧。

现代化的提出及其精神特质

现代化是与生产力的深度变革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现代化”其实是一种“欧洲本源性现代化”。当然,西方现代化还伴随着欧洲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历程,列强的现代化历史也是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血泪史。

“现代”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涉及现代化的精神特质问题。在全球语境中,现代化的精神源头来自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正如1784年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所言,“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所以,现代化的精神特征起码包含三个方面:理性主义认识、科学世界观和普遍主义态度。

现代化的西方解读与路径依赖

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过程,它涵盖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这一观点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认同。他认为,一个社会的存续必须具备四个功能:获取资源适应环境的功能、分配资源实现目标的功能、统合的功能、维持价值观的功能。因此,社会必须具备四个结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意味着这四个子系统的现代化。

从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解读及上世纪后半叶南美洲国家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其实是存在路径依赖的,那就是以欧洲现代化作为蓝本,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在西方学者眼中,现代化进程在本质上是合理化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发展的过程,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只有欧洲文明才实现了全方位的合理化。但21世纪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变革证明,西方中心主义和唯利是图带来的“零和博弈”思维已经与现代化追求的普遍理性精神相背离。尤其是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逆全球化、霸凌主义和反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西方现代化向全球扩散的合理性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及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复制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现代化问题上的投射和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分步骤稳步推进“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愿景,是消解西方主导的依附型世界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在于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模式,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一是教育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本质;二是教育现代化要以共同富裕作为基石;三是教育现代化要以改革与创新作为驱动力;四是教育现代化要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五是教育现代化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手段。

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变革过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进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当前的学校教育需要担负起双重使命:既要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又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显然,“改革”是回应这一双重挑战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