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日前,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在杭师大共同举办了2023年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400余位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等参加会议。
从全局思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要从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人类可持续发展、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高站位思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对比较教育学科转型提出希望。
专家学者们提出,现代化的精神特质是理性主义认识、普遍主义态度和科学世界观,中国需要在西方现代化基础上进行反思,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以共同富裕为基石,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手段,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中国经验。专家学者要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各国教育改革经验,跟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博士王向旭认为,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眼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建设,着眼于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模式、经验的高度凝练和升华。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发展具有开创性价值——为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及全人类的文明形态创造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选择,为在全球范围内证明教育现代化存在多条道路的可能性提供充足证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杨阳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在追寻国际共性的同时更多地凸显中国个性,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效率的教育新格局。
借鉴国际上先行先试经验
为了给中青年学者提供充分展示研究的机会,会议共设置了25个分论坛,400余位中青年学者聚焦国际教育现代化基础理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础理论、教育现代化治理、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等25个议题展开发言与讨论。学者专家们发现,国际上先行先试的教育现代化尝试和探索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教育治理是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难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邓莉比较了中国、美国、芬兰核心素养教育的层级治理模式、市场治理模式和网络治理模式,指出元治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卓泽林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动态演化、创新街区特征及路径等问题,提出中国本土应发挥高校创新枢纽作用,规划布局创新街区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创新的高质量园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克·贝磊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全球校外培训(影子教育)情况。他认为,校外培训(影子教育)也是教育现代化中与教育公平相关的因素,要对校外培训(影子教育)治理给予更多关注。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现代化。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谢晓宇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效果3个维度,围绕批判性思维主要模块及概念框架等本质问题进行了阐述,具有启发意义。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宪章常务委员姜添辉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为议题,聚焦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影响,这对我们认识理解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绕不过去的环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孔令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三类政策(规范性、分配性、再分配性政策)及其政策逻辑(市场、政府、乡村)。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提出,研究者应该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要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