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6月2日 星期
浙江传媒学院:
文艺赋能未来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季 颖

“十里朝阳云雾蒸,天阶奇壑涧边生。村居小径倒松影,寺院丛林闻鸟声。纤纤手,摘青青。祖传巧匠促香凝。柴门风诱行人至,一盏黄汤一片情。”“融和茶旅千年聚,康养花香九曲中。文艺赋能梳月影,品牌兴业咏池泷。”……翻阅《平阳黄汤茶诗词三百首》,一首首诗词勾勒出了平阳县水头镇新联村的茶园风光,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乡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策划出版《平阳黄汤茶诗词三百首》是浙江传媒学院为推动新联村茶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举措。书中所收录的茶诗词均是浙传联动文艺界人士围绕新联村产业特色等创作的。

从讲好“文旅IP”故事到建好“留得住乡愁”的村庄,近年来,浙传围绕未来乡村创建指标和村庄茶旅融合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优势,通过文化艺术赋能新联村未来乡村建设。前不久,新联村成功入选为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建村。

讲好“文旅IP”故事

要使乡村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如何植入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做好产业是关键。

黄茶产业是新联村的特色主导产业,村庄素有“中国黄汤第一村”的美誉。为了让原本只具备单一种植功能的茶区变为可观、可游的景区,激活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早在2018年,新联村就开始利用茶山生态资源,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径。2019年,浙传结对帮扶新联村,为村庄茶旅融合发展送上了“及时雨”。

浙传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徐浩到新联村任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后,通过大量走访调研,结合长期从事品牌设计研究积累的经验发现,新联村尽管产业基础不错,但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为此,他先后召集村两委班子、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围绕挖掘乡村治理发展优势、打造黄汤茶博园、聚焦共富大场景等进行了10余次座谈会。最终,浙传聚焦新联村独特的黄茶文化、畲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提出了“茶旅融合、品牌立村”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打造一个特色村标、梳理一段村志、设计一套包装、创作一首村歌、自创一台节目”的品牌立村“五个一”工程,大力推动新联村打造茶旅融合全产业链,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入手,开展茶旅融合系列规划。

走进新联村,村口矗立的村标很是显眼,这是徐浩带领团队为新联村精心设计、量身打造的“畲民护茶山”IP形象。“这个IP形象是一位身穿畲族传统服饰的青年双臂环抱着茶山,青年代表勤劳、守山、护山、自强不息的村民,双臂环抱意为守护赖以生存的茶山,纷飞的茶叶呼应着特色茶产业。通过村标,游客一眼便能了解新联村的核心文化。”徐浩说,品牌推广需要聚焦点,设计“畲民护茶山”IP形象的初衷是让游客有个记忆点、打卡点。可爱亲切的IP形象不仅收获了村民们的喜爱,还渐渐被外地游客熟知。如今,“畲民护茶山”IP形象还有机融入村里茶叶伴手礼包装、泥人纪念品、各类建筑及公共空间、景区标识。

为真正让茶区变景区,浙传深度挖掘当地黄汤茶文化、畲族文化,打造以平阳黄汤发源地、乾隆贡茶、“九闷九烘”非遗传承技艺等为主的品牌故事,提升品牌价值。同时,浙传帮助新联村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新景观:制作了“平阳黄汤发源地”景观石,创作了“畲乡茶韵”墙绘,复原了“天韵茶园”牌坊。此外,为方便游客游览,还精心绘制了茶博园景区导览图。

好的景区需要建立好的品牌,而品牌只有推广才会产生更多价值。为此,浙传联合新联村成立茶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开通运营新联村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创作拍摄《畲乡茶韵》景区宣传片,创作了村歌《畲歌越唱越响亮》和茶博园畬歌《黄汤姑娘出嫁了》,促进品牌传播。浙传还联动当地文艺界人士、非遗传承人创新举办平阳黄汤诗词大会、畲乡农民画展、茶文化培训、畲族民俗文化活动等系列特色文旅文化活动。

随着“文旅IP”内容的不断丰富、品牌的不断发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村庄环境让新联村“中国黄汤第一村”的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村庄逐渐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产业富村、茶旅兴村的“破圈之路”。

建好“留得住乡愁”的村庄

每年的早春时节,新联村的茶园内便响起了悦耳的采茶曲,采茶工们身穿畲族采茶服、头戴斗笠,与茶园相互交融,成为茶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套采茶服由浙传设计提供,蓝色的面料上绣有畲族图案,具有浓郁的畲族文化特色。

在徐浩看来,未来乡村不仅要产业兴旺发达、环境美丽宜居,还要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起到点睛、吸引人气的作用。”徐浩说,在通过文化艺术赋能打造新联村品牌传播矩阵的同时,还要借助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来提升产业振兴硬实力。

最近,由浙传援建的乡村文化记忆馆即将开馆,徐浩正带领团队忙着做开馆前的收尾工作。记者了解到,乡村文化记忆馆主要围绕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黄茶文化、乡贤文化等5个方面打造。“新联村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村里一直没系统梳理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可能会慢慢消失。筹建乡村文化记忆馆,既能帮助村里建立文化宣传阵地,又能成为游客了解新联村的文史馆。”徐浩说,乡村文化记忆馆还承载着全面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浙传校党委高度重视新联村帮扶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助推新联村完善文旅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00万元,相继建成乡村文化记忆馆、商务接待中心、茶博园农产品直销中心、七彩茗湖景观带、饮用水工程等,村庄文旅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增添了不少茶旅融合消费新场所。

村庄文旅设施落地后,浙传又帮助新联村把传统制茶技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和畲族茶习俗搬进了平阳黄汤非遗体验馆,游客可在体验馆了解黄汤茶文化、体验传统制茶技艺;组建了文化工作室、乡村艺术团等文艺队伍,编排了10余项畲族文化项目,利用民俗文化大舞台开展畲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活动;和剧、越剧、木偶戏等传统戏剧表演也重新在村里上演;梳理开发了黄汤探源、公望观茶、七彩茗湖等游客打卡十景。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为村庄引来了“流量”。

在浙传的结对帮扶下,新联村先后获得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等20余项荣誉。“浙传的助力不仅为新联村增添了景色,也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兰江平说。据悉,新联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2万人次;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万元,增幅20%,村民人均收入达2.91万元。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