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 余广寿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培养好的教师?陶行知强调“重师首在师之自重”。而自重的方式,莫过于通过阅读提升事业能力。学习陶行知关于教师阅读与成长的论述,对于当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920年10月,陶行知先生为《南高第一届暑期学校概况》写的发刊词中说:“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否则年年卖旧货,还有什么意味呢?”
陶行知强调,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热爱教育的事业心,“要有信仰心”。教师爱好阅读,重视提升事业能力,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
阅读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但我们很多教师除了教材教参,很少阅读甚至不阅读其他书籍。教师的工作虽然忙,但并不是没有时间阅读,除了法定的节假日,教师还有较长的寒暑假,正是“充电”的最好时机。
1921年8月,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发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说:“活的教育要拿活的书籍去教。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们现要希望教育成活的,当教员的就要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
读到这里,我特别惊讶。仅仅是因为授课内容没有更新,部分教师便被陶行知批为“教育中的败类”,会“害青年”,似乎言重了。但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是“活的教育”,在《活的教育》演讲中,陶行知谈到“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没有新的知识,哪有“活的教育”?李镇西在《重读陶行知》一书中写道:“教书人不读书,拿什么去教?胸无点墨却长期站在讲台上教书,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而误人子弟,这不是败类又是什么?”
陶行知反对死读书。他说,书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读书与用书》)。教师阅读的本质是“用书”,要立足实践,从阅读中寻找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校如何把开展阅读活动这件大事办好呢?要从教师发展入手,唯有爱阅读的教师,才能教出爱阅读的学生。
陶行知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师在学问上“以身作则”的力量,尤以感染为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来自“学而不厌”。阅读是一种浸染,教师只有浸染了书香,才能将书香“传染”学生。教师既要做“朗读者”,又要做“领读者”,照亮别人,丰富自己,在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阐述“四有”中,有处直接引用陶行知的名言,如在阐述“有扎实学识”时,引用了“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终身学习,公民通过阅读培养自主教育能力。教师更要终身学习,像于漪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通过终身学习,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保持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