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5月12日 星期

包山听雨轩寻踪


□开化县马金中学 陈先福

第一次接触包山书院是在2022年2月底,当得知自己将到开化县马金中学供职时,我上网提前做了点功课,就这样不经意地遇见了包山书院。

包山书院是浙江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南宋。南宋虽偏安江南,但相对安定,经济富庶、外交频繁。加上活字印刷术取得突破,书籍普及速度加快,各地广修书院,士人结庐授学,学派林立,学术活动蔚然成风,各种思想互相激荡、糅合。

位于浙西的衢州,四周学术高峰耸立,如“闽学”“婺学”“湖湘学派”等,一时百家纷呈,名师辈出,文风浩然。从淳熙二年四月到淳熙三年四月(1175—1176年),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著名学者吕祖谦、朱熹、陆九渊、张栻等人先后举行了“寒泉之会”(福建南平)、“鹅湖之会”(江西上饶)、“三衢之会”(衢州开化)3次学术盛会。

淳熙二年(1175)六月,朱熹自上饶铅山鹅湖寺参加“鹅湖之会”归来,途经开化县,遇到从金华赶来的吕祖谦,在开化名士汪观国家里相会。朱熹应吕祖谦之邀在汪氏学馆讲学,并为学馆题名“听雨轩”(后改为包山书院)。

朱熹离开听雨轩后,汪观国、汪杞兄弟遵循朱熹留下的学规学制,尽心办学,扩建学舍,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南宋时期,包山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瀛山书院、象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对理学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每当我在马金中学的崇文广场望见包山,总是让我想起江西省贵溪市的象山。10年前,我曾和象山文化学会的同志登上象山,在灌木丛里,看见山石堆垒的墙基,还有填满山土、长满杂草的枯井。这里就是陆九渊讲学的象山精舍。

但包山书院旧址到底在何处,却无人能说清。有人说在包山上;也有人说,离马金中学不远;甚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实它就建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位置。

包山到象山、铅山、庐山(朱熹担任过山长的白鹿洞书院所在地),今天驾车两三个小时都能到达,但在那时仅靠步行的话,是要走上七八天的。这些“山”所代表的书院及学派,演绎过一段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与教育史的璀璨岁月。

包山,以其开放包容之心,延纳当时的大师鸿儒于马金溪前,究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在市井繁荣的南宋兴起一股儒学之风。

包山书院当年听雨的意蕴,八百年后依然浓厚。马金中学同样也坐落于包山脚下,依山形而建,随溪流而立。每当乌云压顶、山风呼啸之时,师生们无比豪迈地把学校称为“呼啸山庄”。山上林木摇晃,窗外雨点斜飞,教师在讲台上挥洒自若,学生在台下听讲入神。

前些天,开化县博物馆馆长、方志办主任来马金中学寻朱熹讲学足迹。我们在崇化书院碑记前认真研究,结合马金《汪氏统宗谱》包山书院图,大家一致确认:听雨轩位于包山的半山腰。

至于听雨轩到底在包山上的何处。我想,要寻到它并不难。只要能看到绿油油的田野、缓缓流过的钱江源水,只要山风吹不走山下琅琅的读书声,只要溪雨冲不走学子纯真的欢笑声,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听雨轩的所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